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秀洲 > 秀洲概况 > 历史沿革

              

       

    秀洲区境域历史悠久,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渔猎及制陶等,繁衍生息。1959年初春,在嘉兴西南7.5千米处的马家浜自然村考古发现,距今7000年前区境就有先民居住繁衍,从事农牧渔猎活动,称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域内1985年发现的王店钟家港遗址、1986年发现的新塍吴家浜遗址,是当时居民点已广泛分布的证明,是秀洲文明之滥觞,秀洲也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时,最早此地名长水、槜李,为吴越接壤争战之地,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争雄称霸,著名的李之战被载入《春秋》。战国时,楚乘越内乱灭越,属楚境。秦置由拳县,属会稽郡。两汉时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孙权立太子和,因“禾”“和”同音,为避讳,遂改禾兴为嘉兴,嘉兴之名由此而始。两晋、南北朝时,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隋朝开凿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带来灌溉舟楫之利,打破了嘉兴偏于江南一隅的封闭状态,促进大规模的农桑开发。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境内大规模治水营田,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美誉。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宋元时,域内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

    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大致范围和今秀洲区相当。此后直到宣统三年(1911)秀水县并入嘉兴县,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太平天国时为避洪秀全讳曾短暂改名绣水县,之后恢复原名)。

    辛亥革命后,废府存县,秀水县并入嘉兴县,直隶于省。民国元年(1912)废嘉兴府,并嘉兴、秀水2个县为嘉禾县,隶属浙江省。民国3年(1914),设置钱塘道。时因与湖南省嘉禾县同名,复称嘉兴县,直隶钱塘道。其建置及县名相沿至1949年解放。

    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

    1950年5月撤市并入嘉兴县。

    1951年5月又分设嘉兴县、市。

    1958年2月县、市合署办公。

    1960年6月城区曾建立县属嘉兴市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称嘉兴市,隶属嘉兴县。1962年8月嘉兴市改为城关区。

    1963年1月城区建立嘉兴镇。

    1979年9月恢复嘉兴市(未实施)。

    1981年1月撤销嘉兴县,改为嘉兴市建制,同年3月,嘉兴县改为嘉兴市,成立市人民政府,由嘉兴地区代管。

    1983年7月,国务院发文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市、湖州市。原嘉兴地级市改为省辖市,并分设城区、郊区。

    1999年6月,郊区更名时将古秀州的“州”字上加了三点水,称为秀洲区。

    2000年5月,嘉兴市对市本级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形成秀洲区现在的行政区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