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信息 > 乡镇动态

铭记烽火岁月,汲取前行力量那段时期的油车港一带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发布日期: 2025- 08- 15 17: 21 信息来源: 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秀洲区油车港镇,千亩荡碧波如镜。立秋过后,水波浩渺,目光所及是成片的南湖菱,一幅宁静的江南水乡画卷,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菱角的清香。

然而,这幅宁静图景的背后,深埋着一段不能忘却的烽火记忆。历史上,油车港一带河荡纵横、水网密布,既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也因其连接运河支脉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饱受战火蹂躏。

甸上烽烟:

悲壮的“日寇三剿张家甸”

在如今的栖真村,保留着一个名为张家甸的自然村落。清代前,此地因张姓富户聚居而得名。《栖真村志》主编沈志荣翻阅着史料,告诉记者,张家甸聚落呈带状,东有厍浜,东南有古道通栖真寺集镇。此地易藏易撤,视野开阔可远眺敌踪,遇险则可迅速遁入芦苇茂盛的官荡,战略地位显要。

抗日战争后期,京杭运河东岸(俗称“下塘”)活跃着一支抗日游击武装。在人称“宋大队长”的带领下,他们英勇抗击盘踞在王江泾、苏嘉铁路及栖真寺集镇的日伪军。由此,发生了惨烈的“日寇三剿张家甸”事件。

“那段历史,不能忘啊。”现年97岁的倪文彬老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桃墩村首任党支部书记,他对发生在1944年的三次战事至今刻骨铭心。当年五月和深秋,日寇对张家甸发动了两次围剿,均因抗日武装的顽强抵抗和地形优势未能得逞。

最惨烈的是第三次。农历腊月廿三凌晨,日寇从栖真寺、王江泾两路包抄,悄无声息地包围了正在张家甸休整的游击队。密集的枪声撕裂了清晨的宁静。

已逝村民陈花宝生前常忆起那惊魂一刻:手无寸铁的村民仓皇逃往西湖荡芦苇深处避难。一声幼儿哭闹(即幼年的陈花宝)险些暴露藏身地。情急之下,母亲用手紧紧捂住她的口鼻。待日寇远去,小脸已青紫,许久才缓过气来。

此刻,占据有利地形的日寇火力全开。游击队员只能边撤边还击,血染小桥与河道。更令人发指的是,一名撤入猪栏屋阁楼抵抗的战士牺牲后,凶残的日军竟纵火焚屋,后又扒开焦尸“验尸”。十余名被俘战士被装入麻袋掠走。伪军则趁火打劫,将三十来户的张家甸洗劫一空,装了十几船,逼着壮丁摇船运走。

翌日清晨,江四龙家传来悲怆的哭声。前一天,江四龙在帮游击队转移物资撤退时,被埋伏的日寇子弹击中腹部。当乡亲们为牺牲的江四龙清洗遗体时,赫然发现腹中嵌有13颗子弹。“才25岁啊!”倪文彬老人叹息道。本该掸尘迎新的腊月廿四,张家甸却笼罩在凄风苦雨中,十数位无名烈士的遗体散落村野。三天后,乡亲们含泪将他们集体安葬于村西。

暴行烙印:

池湾“火烧白场”与南官荡呜咽

抗战的伤痕不止于张家甸。池湾小集镇,古为军事要冲,镇内狭窄的“铁铁弄”是必经之路。1937年冬,日军为进攻嘉兴探路至此,嫌弄堂狭窄,竟纵火焚烧铁铁弄南侧民房,十几户化为焦土,留下“火烧白场”的惨痛记忆。

南官荡的风浪,也呜咽着血泪。1938年农历六月廿六,日军怀疑池栖乡劳丰村(今胜丰村)匠人浜藏有抗日武装,便衣突袭,抓走13名无辜村民。严刑拷问无果后,竟将他们绑至南官荡推入波涛。最终10人溺亡,其中最小的顾银欢年仅15岁。仅有的两名幸存者中,沈阿龙精神失常,陈月明臂上终身带着刺刀伤疤。

“历史需要铭记!”就在沈志荣编纂《栖真村志》接近尾声时,原桃墩村党支部书记戴正荣急切上门,请他将“日寇三剿张家甸”等史实详尽载入村志。戴正荣的主张,让沈志荣意识到抢救历史、传承记忆的紧迫性。

“所幸有像倪文彬老人这样的亲历者、知情者尚健在。当下,很有必要做抢救性挖掘。”沈志荣说,这段烽火记忆不仅是地域的伤痕,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继往开来的重要根基。唯有铭记,方能在历史的镜鉴中汲取智慧,凝聚前行的力量。

丹牌新生:

从屈辱炮楼到科创新城

采访途中,车辆行驶在油黎公路宽阔大道上,一座精致大气的现代化研究院院区从旁倏忽掠过——这便是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所在地。

“这一带叫丹牌里,紧邻南官荡,曾是苏嘉铁路的必经之地。”同行的沈志荣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旋即黯淡下来,“然而,历史的另一面浸满血泪。”日军侵占后,为控制苏嘉铁路,在此强拆民房,征用砖瓦木料修建炮楼据点。史料记载,当时铁路各站的关键岗位几由日籍人独占,中国员工沦为备受欺凌的杂役。

“父辈们曾说起,当年被强征看护铁路,入夜就得赶往丹牌里炮楼报到,往返于各碉堡间递送号牌,有时甚至要送到王江泾车站炮楼。一趟趟跑下来,号牌送完,天也亮了。”沈志荣的声音低沉下去,对这段历史研究愈深,他的心情便愈难平复。

沧海桑田。如今,丹牌里迎来了崭新的篇章。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的入驻,成为撬动油车港镇转型升级的关键支点。以天鹅湖未来科学城为核心,这里正构建起“自然湖区、高教校区、科技园区、人才社区”四区融合的“科创绿谷”。中贝能源、博英新能源、蓝京新能源等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新能源、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古老的江南水乡,正依托“区位优势+产业生态+营商环境”的组合拳,奋力书写从“农业小镇”到“科创新城”的跨越式发展答卷。

千亩荡的菱香依旧清甜,南官荡的碧波依然荡漾。从张家甸的浴血抗争,到池湾白场的无声控诉,再到丹牌里炮楼遗址旁崛起的科创高地,油车港镇的土地上,历史的悲壮与今日的繁荣交织呼应,恒久绵长。

铭记烽火岁月,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当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实验室里的灯光照亮天鹅湖畔,当创新的活力在水乡大地奔涌,这片曾饱经沧桑的土地,正以其坚实的步伐,迈向科技赋能、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美好未来,告慰着那些长眠于此的英魂。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强音,在这里共鸣。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