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师傅,我正式去检察院报到啦!”昨天一大早,在位于秀洲区新城街道的浙江端平律师事务所,冯涛律师接到来自雪域高原的电话,爱徒才仁拉姆正式入职当地检察院。
冯涛是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海防老兵,而后跨界成为一名律师。虽然冯涛参与“1+1”行动法律援助的期限已满,但是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的那些人、那些事依然牵动着他的心。
时间回到2023年。那一年的9月,作为“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的冯涛奔赴青海都兰,在海拔3100米的雪域高原上,在艰苦的环境中,积极克服工作及生活中的困难,用专业的法律服务温暖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律师为人民的理念。
跨越2600公里的初心抉择
2023年9月,冯涛背着法律书籍踏上青藏高原,初抵都兰便遭遇严重高原反应。“总有一种呼吸不上来的感觉,一说话就喘得厉害。”回忆起刚到青海的日子,冯涛坦言挑战远超预期,但他的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选择来青海,是因为看到这里律师资源匮乏,群众对法律的需求太迫切了。”冯涛的办公桌上,至今还放着一面牧民送来的藏汉双语锦旗,上面“雪域法灯”四个大字格外醒目。作为浙江端平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主动放弃舒适的工作环境,选择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在都兰县法律援助中心,冯涛办理的第一起案件就让他感受到肩上的重任。牧民王某某因盗窃被起诉,冯涛在阅卷后发现其主动退赃且家庭困难,遂提出从轻量刑建议并被法院采纳。“法律不仅要惩恶扬善,更要传递温度。”冯涛说,在高原办案,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民族习俗,学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道理。
法治高原的“造血式援助”
“法律援助不能只做‘救火队员’,更要帮助当地建立法治‘造血’功能。”冯涛在都兰的工作远不止办案这么简单。
在都兰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冯涛曾冒雨调解一起邻里纠纷。当事人孙某夫妇因琐事与邻居争执,诉讼标的虽小,却可能激化矛盾。冯涛耐心劝导双方,从“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讲到法律后果,最终促成和解。“在高原办案,很多时候需要‘慢工出细活’,用真心换信任。”冯涛说,他常常走村入户,有时为了一个案件要跑上百公里,用脚步丈量雪域高原。
作为“1+1”法律援助志愿者,冯涛特别注重培养当地的法律人才。他带教大学生志愿者时,不仅传授法律实务,还专门培训“用藏语讲解民法典”等本土化技能。“我希望留下的不只是案件卷宗,更是一支带不走的法律服务队伍。”
作为退役军人,冯涛对军人军属的法律援助格外上心。在嘉兴时,他就担任“老兵服务团”成员,为退役军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到青海后,他主动联系当地驻军,开展法律讲座。“军人保家卫国,我们要为他们保驾护航。”冯涛说,他累计献血10400毫升,这种长期公益行为与法律援助一样,都是对社会的回馈。
雪域法途的“接力型传承”
2024年9月,冯涛作为“1+1”行动优秀志愿者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前不久,冯涛获评嘉兴市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冯涛坦言,服务期结束以后,他仍通过远程方式指导未结案件,关注着都兰县法治建设的进展。“每次看到当地同事发来的工作照片,看到牧民们脸上的笑容,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从军营到律所,从嘉兴到青海,从海防战士到法律援助志愿者,冯涛说,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那份“折腾”的劲头和军人的担当。正如那面锦旗上所写的“雪域法灯,照亮高原”,这盏灯,用法律为油,以军魂为芯,温暖而明亮。
“法律援助的意义,在于让更多遇到困难的群众沐浴到法治的阳光,感受到公平正义。”冯涛表示,他将继续在公益法律服务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法治的光芒照亮更多需要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