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秀洲区王江泾司法所旁的一栋小楼,是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习惯来“找个说法”的地方——王江泾镇社会治理中心。近日,该治理中心办事大厅对面的调解室里,双方群众陆续到来,一场调解会正式开始。这是一起漏水事故认定赔偿纠纷。
原来,不久前,陈女士休假回家,发现自家房屋居然变成了“水帘洞”,多个房间漏水,损失惨重。经过一番打听,事件矛头指向了楼上的邻居沈女士,陈女士认为是沈女士忘关水龙头导致积水下渗造成了她的损失。面对陈女士的指责,沈女士却矢口否认,双方因此陷入激烈的争执,矛盾不断升级。
对于这类事件的调解,已有多年调解经验的腾云村党总支副书记朱慧心中有数。
“你看这水渗下来的痕迹,明显是从你们家漏下来的。这得赶紧修啊!”
“这也不能全怪我,可能是老旧管道的问题。”
“房屋漏水会引起漏电等安全隐患,一旦将楼下房屋淹了,还涉及民事赔偿。”
……
一个个问题抛出,显然,朱慧有备而来。
原来,在调解之前,朱慧已联系物业人员一起前往现场进行勘查,对他来说,这是找到事情原委、化解纠纷的第一步。
“这些照片,你过来看看。”调解室里,他亮出了现场走访时拍下的照片,和各方人员确认细节,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页。
一番谈话后,调解有了一定进展,但赔偿金额依旧没有达成一致。
这时,朱慧再次发挥了“老娘舅”的作用,一方面帮助陈女士梳理损失清单,确保赔偿要求合理有据;另一方面,劝说陈女士考虑沈女士的经济状况,适当降低赔偿金额,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经过调解,最终该起纠纷有了比较圆满的结果。
“发生矛盾纠纷后,调解员如果能及时到现场调解,往往可以有效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朱慧说。
今年初以来,秀洲区推行“门前调”工作法,将调解室搬到老百姓“家门口”,通过强化行政、司法、人民调解“三调联动”,形成“小事村社调、大事乡镇调、难事巡回调”的分层过滤和三级联动体系,发挥村社“五老”人员和片区“老娘舅”作用,配合48名法律专家和部门专家开展调解。目前全区设立“门前调”点位12个,镇街覆盖率达100%。1至5月,全区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259件,同比增长19.68%,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2.79%,列全市第一。
据悉,秀洲划分3个调解片区,抽调法官、律师、调解员等专业力量16名,组建“巡回调解团”3个,每月下沉片区2次。通过带案下巡和现场会诊,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老百姓“家门口”。设立周五“调解接待日”,安排专人赴村社基层现场接待,强化矛盾纠纷排查预警。
同时,加强157个村社调解室和34个品牌工作室建设。目前,秀洲区已配备专职调解员181人,较去年增加17人,兼职调解员850人,确保群众调解“找得到门、见得到人”。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生活补助+以案定补”相结合的补贴方式,营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民声一键办”纳入调解员奖补后,调解案件成功率提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