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春暖花开,农作物长势喜人。在秀洲区新塍镇天福村“万亩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远望一大片农田,你会联想到现代农业带来的丰收与喜悦。
“目前,该‘万亩方’项目部分地块已经开始整治,预计平整土地6435亩。通过项目实施,这里将成为布局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标准农田,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新塍镇党委书记翁松刚告诉记者。
作为嘉兴市最大的产粮镇,新塍镇有着“浙北粮仓”的美誉。目前,该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49万亩,建成南面火炬、北面稻渔共生、西面未来乡村3个“万亩示范方”,其中粮食功能区5万亩。
2022年,新塍镇稻米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20亿元大关。其中一产水稻种植产值8103万元,新增稻渔产值3200万元;二产稻米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8.66亿元;三产休闲农业和种业产值再创新高,分别达到3469万元和20042万元。
“小田”变“大田”
高标准农田变成“致富田”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新塍镇积极整合省级田园综合体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科学制定项目规划,注重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
眼下正是麦子抽穗的季节,走进与嘉兴国家高新区一路之隔的新塍镇火炬村,近2000亩集中连片的耕地上,麦子一片油绿,惹人喜爱。而就在几年前,这个区域还是典型的“脏乱差”地带。
自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复垦的耕地全部整治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人均耕地从1.87亩增至2.65亩,家家户户的“小田”连成了“大田”,为粮食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和增产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实施承包地改革,组建火炬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火炬村按“定量不定位”的方式重新确定承包面积,将整治后的新增耕地量化到户、明确股权。承包经营权证换成股权证,实行“保底+分红”分配,目前,每亩土地增收可达200元以上。
作为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除了天福村、火炬村,新塍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涉及15个行政村,项目总面积8000多公顷,围绕全域空间优化、全域农房集聚、全域要素整治、全域产业整合及全域土地流转“五个全域”,着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小田”变成“大田”,“碎田”变成“整田”,关键还要用好管好,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变成“高产田”“致富田”。为用好高标准农田,除了加强农技服务、加大投入完善智慧化监管设施等全周期管理外,新塍镇还将划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责任细化到组,落实到田间地块。各村的组长兼“网格长”,加上负责巡耕地、巡治安的巡逻队,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监管到田的耕地保护模式。
2022年,新塍镇粮食复种面积总计12.54万亩,粮食总产量为1.21亿斤,连续两年突破1亿斤,为嘉兴市最大产粮镇。
做强种子“芯片”
构建和完善大农业产业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农业产业链上的起点。
这两天,在位于新高路西侧的禾天下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天下”)育种基地,科技人员正在水稻育种田里管护4万多份育种材料。
“我们合作社不少农作物种子就来自禾天下,正是基地提供的优质种子品种,为合作社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华中粮油合作社负责人沈华中告诉记者。
这家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嘉兴市农科院、嘉兴市供销社和五芳斋集团共同组建的公司成立仅5年,建设了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自主选育、独家或区域经营的水稻品种已达9个,并推广到沪苏浙皖地区栽种,形成了从“种子”到“粽子”的稻米产业链。
目前,全镇种粮(稻渔共生)企业、种粮大户150余户,稻渔共生面积超1万亩,原粮收购4万吨,打造了新塍大米、蓬莱大米等5大米类品牌。2022年,稻米产业链总产值达22.14亿元。
近年来,新塍镇高度重视种子培育和产业发展,以打造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为契机,走上了育繁推一体化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新塍镇还在打造集种子育繁推、优质品种稻米精加工销售、新塍美食制作等于一体的大农业产业链。
随着禾天下育繁推一体化基地建设、“秀水渔米”优质稻烘储公共服务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如今,新塍镇“研、种、产、加、销”数字化农业产业新模式已逐渐将辐射范围从长三角延伸到全国。
“我们将进一步做好耕地和种子等要素保障,不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加快提升粮食产能。”翁松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