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索引号: 330411ZF000000/2022-19959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发展和改革局 生成日期: 2022-08-03
文号: 来源: 区发展和改革局
索引号: 主动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发展和改革局
生成日期: 2022-08-032022-08-03 10:56:17
文号:
来源: 区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对政协嘉兴市秀洲区五届一次会议第15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08-03 10:56 浏览次数:

关于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秀洲段)建设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 化自信的重要工程。2021年8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大运河国家文化 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出台,提出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 面”的思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加强保护与展示,提升传统利用水平,推进 实施重点工程。 嘉兴遗产运河段总长110公里,其中秀洲段总长36.1公,也是目前还在通 航的珍贵河段。201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 要》,明确了18个县区为保护核心区,秀洲为其一。秀洲区王江泾镇是大运 河由江苏入浙江的第一镇,大运河王江泾段总长18.9公里,长虹桥是浙江大 运河航道上现存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桥梁,与海宁长安闸共同列入世界遗 产点。2018年5月,大运河上第一家以文化命名的旅游度假区获批,那便是位于王江泾镇的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三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约300 万人次。王江泾镇、王店镇、新塍镇和油车港镇被列入嘉兴市运河古镇联 盟。因此,秀洲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暨是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的使命职责,也是打造秀洲精神富裕品质度和美誉度金名片的重大工程。 二、主要问题 1.工作机制还未建立。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秀洲段)的建设重视程 度还不够高,全区未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没有明确的区领导领衔,没有明确 的牵头部门,对该项工作未有整体的策划、规划以及计划。区和镇(王江泾 镇、王店镇、新塍镇、油车港镇)职能和任务不清晰,王江泾镇与嘉兴运河 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职能也未能明确,度假区管委会人员力量不足,未实质 性运行。2.推进力度还不够大。国家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在队伍、资金、土地、项 目等方面没有政策保障,推进以各条线、各主体的业务为主,缺乏系统性, 重点不突出,成效不明显。三年以来,王江泾镇、王店镇、新塍镇、油车港 镇四个运河古镇在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方面的项目累计投资约2.4亿,嘉兴运河 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累计完成投资额约30亿元,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缺乏有影响力的品质项目。 3.区域推广还不够强。近年来,秀洲先后推出了“运河情·秀洲味”系 列文化活动,创作了《今夜运河最美》原创歌曲及《秀水 泱泱》系列文丛等 作品,《江南网船会》已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但整体上秀洲区的运河文化品牌还是不够响亮,在运河沿线或者在长三角都缺乏影响力和辨识度。 三、意见建议 1.加快建立工作机制。建议明确一名领衔领导,负责统筹推进,明确牵 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可参照国家、省、市由发改委牵头,由文旅(文物)、 交通、水利等部门共同参与,四个运河古镇为落实主体,组成工作小组,形 成全区推进合力,及时梳理秀洲运河文化资源,找准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落 实推进机制。 2.加强工作要素保障。一是区级要素要根据建设需要,向江泾镇(度假 区)、王店镇、新塍镇、油车港镇4个镇倾斜,包括专家、人才资源、文旅项 目招引及资金保障等;二是要积极做好向上争取工作。在推进城乡建设过程 中,在推进文旅建设中,要进一步梳理出与国家运河文化公园关系密切 的重要项目,争取列入市、省关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畴,在项目、 供地、资金等方面得到更大政策支持,如嘉兴运河文化展示馆项目,积极争 取市级资金补助和资源扶持,再如省里关于运河文化补助资金5亿元,我区由 于缺乏争取,2019年获得600万资金补助,2021年获得250万资金补助。 3.聚力推进项目建设。要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运河 文化产品,如推进运河水系的保护工程,在国家运河湾湿地公园建设中,恢 复生态水系,打造一条能讲好荡、漾、泾、港、浜故事的“江南水乡”线, 加快水上游线和水上码头项目的推进;开展塘浦圩田的保护与展示工程,打 造大自然的开放的“运河圩田”生态博物馆;实施运河文旅融合工程,进一 步挖掘和展示秀洲段的运河文化特色,加快大运河展示馆的建设,加快度假 区运河文旅体验区的打造,早出形象,成为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典 范等等。4.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城乡融合 试验区建设等战略融合推进,以“长三角、甚至全国的江南运河水乡”为定 位,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文旅融合发展高地,将运河文化的品牌作为全 区的重要文化标签开展系统性推广,成为能转化为人气和经济效益的IP,如 持续推进新塍美食为主打的运河美食系列,推出以朱彝尊为引领的运河名人 故事,深化有影响力的精品创作,加快引入有影响力的运河文化体验项目等。


沈晓珍委员:

您在政协嘉兴市秀洲区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秀洲区段)建设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由我局主办。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在新的时代,嘉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嘉兴段)建设是保护传承嘉兴运河文脉的必然选择,是带动禾城文化复兴的强大动力,更是提升嘉兴城市品质的重大机遇。秀洲区在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各方面都始终保持高度重视,发挥建设主动积极性。

一、加快相关规划编制实施

一是深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在秀洲区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基础上,着手开展秀水新区交通专项规划、秀洲区内河航道公共作业区布局规划、公路路网专项规划等“1+5”规划体系研究。河道网规划构建“三横三纵”骨干航道网,提升水运整体实力。三横为湖嘉申线,杭申线,杭平申线;三纵为乍嘉苏线,长水塘线,京杭运河。

二是落实全域旅游总体规划。

三是推进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度假区经招标委托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负责总规编制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2021年9月在浙江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联席审查会通过审查。2020年委托乡伴集团开展了度假区与湿地公园融合开发策划方案,委托天津华汇设计公司开展度假区城市风貌的整体设计,并完成北部湿地国际设计方案招标。

二、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一是以政府投入带动市场投入,加快打造运河旅游目的地。2021年在建文旅项目13个,总投资25亿元,已完成投资17.43亿元,一批文旅项目先后建成并形成良好效应。全区25个“微改造、精提升”项目计划完成总投资8114.91万元。胜丰村和新塍传统美食非遗馆被列为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省级单项试点单位,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新塍镇康和桥村、新塍镇潘家浜民宿服务中心、洪合镇王洪合纪念馆等4个项目被列为嘉兴市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行动单项试点单位。

二是突出全域秀美,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油车港麟湖画乡非遗精品线路和王江泾运河湿地——荷美王江泾精品线路成功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休闲农业基地和农家乐规范化建设,全年休闲观光农业营业接待旅游人数1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8亿元。深化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秀水田园·梅梨梓乡示范带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项目,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24个。开发“秀积分”人居环境智慧平台系统,加强“红旗”“蜗牛”奖评选,持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实现农村公厕“所长制”全覆盖,在最新一轮全市暗访中获得第一名。

三是以品牌促形象,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做优新塍元宵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打造全域放心消费试点镇工作获市委、市政府批示肯定。完成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提质扩容工程,并获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潘家浜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四道本地菜品入选“秀味十碗”、占比全区最高,清池温泉酒店对标五星级、成功建成投用。

三、开展宣传教育推广

一是发挥“农民画”金名片优势。2020年,秀洲区发挥“农民画”金名片优势牵头组织10个运河沿岸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画乡组建“运河画乡联盟”,签署大运河沿岸现代民间绘画共同发展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传统文化复兴。2021年5月18日,农民画百米长卷在扬州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大会上发布。

二是加强运河文化势能联动。秀洲区推动大运河“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转换,加强区域文化沟通。举办长三角非遗小镇共建共享结对活动暨穆益林擘画馆开馆仪式,上海新场、江苏桃源、嘉善西塘、秀洲油车港和新塍等五个长三角非遗小镇结对共建,推进小镇产业、文化特色、非遗传承等方面合作。

下一步,秀洲区紧抓大运河保护契机,乘势而起打造我区特色亮点。王江泾镇作为京杭大运河入浙第一站,孕育了长虹桥、网船会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但是品牌效应、经济效益还不够突出。应当加快推进大运河秀洲段建设,发挥运河文化展示交流、融合发展桥头堡作用,以政策引导、扩大交流、吸引投资、扩大市场为重点,推动实现大运河保护传承发展。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如对以上答复有疑问或有新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嘉兴市秀洲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2年6月10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