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411ZF000000/2021-18694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 生成日期: | 2021-07-08 |
文号: | 来源: | 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
索引号: | 主动公开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主动公开 |
发布单位: | 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
生成日期: | 2021-07-082021-07-08 10:48:37 |
文号: | |
来源: | 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
一、基本情况
“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分别给予嘉兴市和秀洲区的殷殷嘱托。2019年12月,嘉湖片区成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而秀洲区作为嘉兴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先行先试地,担负起“重要窗口”中的“示范”重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秀洲区统筹城乡发展优势明显,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良好。2019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8:51.7:45.5。全区农保率83.7%,土地流转率75.8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9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5:1,连续16年保持全省前列。实现镇(街道)省级农业平台全覆盖,打造了粮食(粽子)、青鱼、莲藕三条产值超3亿元的全产业链。因此要紧抓机遇,加快推动我区农村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助推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二、主要问题
一是发展要素的制约。一是土地要素,农村产业融合项目需要一定面积的设施用地或建设用地用于仓储等配套设施建设。但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严重限制了这些发展。相关文件中两个“5%”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2017-2019年用于“三农”的建设用地仅118亩。二是人才要素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约占4.6%,技能类型单一、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市本级《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奖补力度偏小,高端人才政策缺位。三是资金保障,财政资金保障有限,农业领域市场中相关保险产品相对缺乏,农村产业的金融扶持产品明显缺乏。
二是数字化程度不高。公共配套方面,农村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农村新基建相对滞后、仓储物流设施缺乏等,导致吸引优质资源的能力不强,影响新业态、新主体带动发展。在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种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农业智能感知和无人机技术推广应用程度还不高。在农民生活领域,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农民使用信息终端水平相对较弱,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范围不广、深度不足、水平不高。
三是平台及创新赋能不足。省级农业经济开发区平台,缺乏孵化功能、带动效应。农业领域不见“独家兽”,只有1家农业上市企业,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不够。产业融合项目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融合的各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形成,“单打独斗”“一锤子”买卖等为主。同时产业融合创新力度不够,美丽乡村转化为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产品单一,“农业+”的高品质产品未形成。
三、意见建议
(一)“一盘棋”做好布局。德国英国定位乡村是集粮食生产、享受自然景观、延续历史文脉的多功能体,而不是在乡村中导入城市价值和城市发展建设模式。2020年杭州市开展《杭州市未来村庄建设路径研究》。因此秀洲区在推进城乡融合试验区先行先试过程中,务必学习先进,对标国际,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实现“多规合一”,在新的村庄布点规划中高标准地做好“未来乡村”布局:保留哪些村?这些村在风貌特色、文化传承、设施赶超、产业发展等方面如何规划?明确“未来乡村”的标准、功能、要素等建设内容,以建设 “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特质的江南水乡名村为目标,打造全国乡村生态生活生产的样板。其中对一二三产要进行合理布局,注意错位发展,打造一村一特色,形成产业全域联动格局。
(二)高聚焦做好产业支撑。一是建立要素对流机制。加快探索资源要素对流机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激励政策和农村“三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要能把人留得住、把人才引得来。发展职业农民,率先探索职业农民退休和社会保障机制。二是留好农村产业发展的空间。留出部分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农业项目,特别是向农业经济开发区、龙头企业倾斜,并落实两个5%用地政策。三是健全农村产业风险防范和扶持机制,学习欧洲发达国家经验,加强对农业的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可探索建立农业基金,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向支持乡村振兴延伸。四是加强数字支撑。大力发展5G“新基建”,推动在农业生产管理、产品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五大领域的数字化和精准赋能。
(三)多举措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一要做强农业经济开发区平台。学习平湖经验,借鉴工业开发区建设理念,聚焦科技型、全产业链型、总部型、农旅融合型定位推进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硅谷”。建议全区在推进城乡融合一二三产协同发展过程中,加大农开区建设力度,在机构设置、体制机制、人员配备、招商引资政策等方面突破,打造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样板、科技创新应用的前沿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地。二要坚持走好品质发展路子。在产业链中端,抓好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生产,加大“稻鳖共生”等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种养殖模式的提升与推广。产业链两端,要重视种子种苗业等扶持,同时破解“千村一面”同质化现状,聚焦力量推动一批乡村旅游新型服务业,打造新时代主客共享的乡村精品,比如油车港镇“农民画小镇”,要以农民画这一金名片串联好湖荡资源、田园农事、水乡民俗等打造为集文创展销、文化交流、乡村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农文旅精品。三要育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主体。学习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注重招引与农业相关的地区总部、农业研发机构、知名销售和物流企业的入驻,加速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聚焦要素扶持、人才支持、科技引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吸引、培育农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单打冠军”和“独角兽企业”。同时,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下,积极培育具有个性特色的家庭农场,培养新农人,为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活力
沈晓珍委员:
您在政协嘉兴市秀洲区四届五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背景下,推进秀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您的提案对当前我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客观分析,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针对您提出的建议,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现答复如下:
一、全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秀洲区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全产业链为基础,以主体培育和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为动力,依托我区“4+2”农业产业基础以及嘉兴现代物流设施和专业市场功能,积极探索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电商及农旅结合等相关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早在2017年4月,区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秀洲政办发〔2017〕29号),文件提出了到2020年我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产业融合的方式和支持条件;2019年4月,区政府又出台了全市首个《秀洲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准入管理办法(试行)》(秀洲政办发〔2019〕15号),有效破解了农业农村项目点状供地难题。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推进我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27亿元,可比增长2.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12亿元,增长2.7%,一产增加值14.17亿元,增长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15元,年均增长6.8%,基本建成产业链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针对您提出的“一盘棋”做好布局的建议
一是构建城乡融合规划体系。启动编制秀洲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2020-2035),在专项规划中统筹编制村庄布点规划,对原有村庄布点规划进行了调整,编制范围覆盖整个秀洲区。规划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总体目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对全区的村庄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严格耕地保护,突出生态整治,实现乡村振兴。优化村庄布点结构为“5+195”,其中“5”为五个镇的新市镇点,“195”为保留点。其中,保留点的优化调整原则是将开展全域土地整治的试点村、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和铁路、高压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廊道内的且搬迁意愿强烈的传统自然村落逐步撤并,并将翻新率较高、资源条件较好的美丽乡村调入保留点。二是探索未来村庄建设。以建设 “红船魂、国际范、运河情、江南韵”特质的江南水乡名村为目标,打造全国乡村生态生活生产的样板。重点对一二三产进行合理布局,注意错位发展,打造一村一特色,形成产业全域联动格局。综合整治乡村环境塑乡村之“形”、挖掘弘扬乡村文化绘乡村之“神”、提升改善乡村生活品质铸乡村之“魂”,结合农村经济集成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文化集成改革、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化改革,以人本化、系统化、生态化、数字化、产业化为核心,推进乡村空间重构、建筑风貌改造、基础设施提升、科学有效治理、公共服务健全,打造出“形”、“神”、“魂”兼备的未来乡村。
三、针对您提出的高聚焦做好产业支撑的建议
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以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实施精准化培训,打造一批高素质农民,2021年计划开展农民培训1200人次以上;二是破解土地制约。按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要求,并结合《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号)的相关要求,秀洲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按照建设用地流量的10%作为预留,用以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结合秀洲区实际,以农业经济开发区、一区一镇、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的平台主体等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用地予以重点保障。三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拓宽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对服务能力强、公益性强、带动发展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适当加大财政补助比例;深化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持续推动“两权”贷款业务增量扩面,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现代农业主体发展资金需求,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加快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数字化变革,推动数字技术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支持数字农合联建设,加快智慧农业集成应用,加快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数字农业工厂、“网上农博”、“快递进村”等进程,引导市场主体用足用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农资”,干好直播、新零售等“新农活”,推进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提升发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智慧就业、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化、智慧救助等向乡村延伸。
四、针对您提出的多举措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的建议
一是搭建产业融合载体。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造以秀洲农业经济开发区为“核”,以“稻渔共生”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业创新孵化园和美丽经济转化区为“芯”的“一核四芯”高能级产业平台体系,推广“管委会+行政机构+运营公司”组织管理模式,建立项目准入清单、负面清单和退低进高机制,建设长短结合的重大项目储备库,强化要素保障,培育对标国际一流、引领未来发展的现代农业高能级产业平台。二是坚持走好品质发展路子。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加大“中国田藕之乡”、“中国菱乡”“中国青鱼之乡”等地域品牌推广力度;重点打造种业强区,探索建立“四大家鱼”原种场、禾天下、美之奥、东兴奶业等四个种业平台,以及南湖菱、檇李等地方特色品种保护开发平台。同时,围绕“135810”建设总任务,统筹美丽乡村、美丽产业、美丽田园和美丽河湖“四美”融合,全面深化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突出抓好党建引领精品线和品重梅溪耕读研学精品线建设,持续探索专业团队运营、村庄运营师管理、国资统一运作等村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和休闲农业,突出“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路径,试点发展乡愁产业。三是务实推进业态融合。积极配置农业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现代产业要素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促进农牧渔“内向”融合、产加销“纵向”融合、农文旅“横向”融合、新技术渗透“逆向”融合、产园产村“多向融合”和多元主体利益融合。鼓励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产业化联合体。
下一步,我们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层次水平。
最后感谢您对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大力支持!
嘉兴市秀洲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2021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