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411ZF000000/2021-18648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单位: | 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办 | 生成日期: | 2021-07-05 |
文号: | 来源: | 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办 |
索引号: | 主动公开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主动公开 |
发布单位: | 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办 |
生成日期: | 2021-07-052021-07-05 14:51:24 |
文号: | |
来源: | 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办 |
一、基本情况
秀洲境内河流、湖泊众多,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绿水长流,鱼翔浅底,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主要水系及其沿线的城镇环境和生态风貌也有机融入绿色生态肌理之中。在此基础上,要将秀水泱泱的生态肌理打造成秀洲特有的城市意象,管控好主要水系及其沿线的生态环境和生态风貌,在生态治理基础上实现蝶变跃升。
秀洲区水域面积69.24平方公里,水面占比12.88%,河道1858条,总长1697.18公里,湖泊55个,面积48.34平方公里。2020年全区水环境质量达到三十年来历史最佳水平,全区小微水体Ⅱ类、Ⅲ类、Ⅳ类水占比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市控断面实现100%Ⅲ类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成为全市唯一一个Ⅱ类水源地,“五水共治”考核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摘得全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全区湿地面积9万亩,水域面积1000亩以上的湖荡有11个。建成了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麟湖省级湿地公园,打造省级美丽河湖4条,银杏天鹅湖打造成全市未来社区(城市)样板区。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的不断推进,秀洲区河道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但目前全区水域沿线生态建设在源头控制,自净能力,智慧化管理,景观规划等方面仍存短板亟待补齐。
1、源头治理仍存短板。农田退水影响面广量大,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一方面,农田退水带来的季节性面源污染治理能力不足。在5-7月梅雨季期间,农田废水通过机泵直接打入附近河道,废水中带出的土壤有机物、农田肥等,水体高锰酸盐、氮磷等指数升高,影响水质。另一方面,全区乡镇老旧小区、历史街区截污纳管难度大。目前全区仍有部分老旧小区,历史街区因房屋陈旧、管网基础设施落后、改造施工条件差等原因,沿河居民的生活污水存在私接直排现象。
2、自净能力仍显孱弱。秀洲地处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体总体向东南方向流动,流速很慢,又因防洪排涝需要,域内主城区(镇区)包围圈内的部分闸门常年处于关闸状态,导致内河水体水动力严重不足。在枯水期时,单向排水闸不能反向补水,河道水位下降致使河床裸露,水体浑浊。水生作物因河道透明度低,不能很好地生长繁殖,水生生物的种类单一、数量稀少,进一步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
3、景观规划仍嫌不足。目前秀洲区在美丽河湖方面已建成秀湖公园、新塍塘绿道、银杏天鹅湖等网红景点,如何利用江南水乡一衣带水的地理优势,依托水路将各具特色的景观统一规划,串点成线,打造各项基础上保持个性的秀洲文旅品牌,还需科学谋划。如新塍塘沿线的景观打造主要集中在新塍塘绿道沿线及新塍塘主题公园,对新塍镇区的其他历史人文景点串联度不高。
4、智慧化管理相对滞后。一是河道水质自动监测站和视频监控预警系统不健全,目前全区共有75个考核断面,自动监测站建成率不足20%,大部分乡镇交接断面、镇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采样仍由人工采样,精确性和稳定性不可控,大量数据分析还需反复采样,费时费力。重点河段、重点断面的视频监控设施未实现全覆盖,水面污染物追根溯源难度大。二是污水管网未实现有效整合,智慧化、一体化管理还存壁垒。全区区各乡镇的污水管网、泵站、污水处理站等建设、管理单位主体仍未统一,缺少统一的智慧化管理平台,管网重要节点感知端传感设备不全,影响污水有效收集、定量排放和科学调配。
三、意见建议
202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碧水嘉兴”行动计划,秀洲区作为红船精神弘扬示范区,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全区范围内水环境整体品质,不仅是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迫切需要,更是高质量全面建设秀美新区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加强水环境治理,必须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加大力度,实现水环境质量由类别改善向生态健康、宜居宜游的蝶变跃升。
1、源头截污,精准施策。针对农田退水影响,采取点面结合治理。对个别污染量大的农田排口采取生态拦截治理,通过生态改造,有效拦截、净化农田退水污染物。因地制宜选择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区,推进农田退水循环利用。对成片的水产种养殖塘进行尾水治理。落实建设“三池两坝一湿地”工程,通过收集种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另外,大力推广稻渔共生、水旱轮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幅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实现稻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着重梳理排查区、镇两级河道老旧小区存在的混排口,结合老屋实际情况,科学施策进行收集治理。
2、活水净水,生态修复。一是清淤活水。对大包围内河道沉积的垃圾、淤泥进行清理,对现有包围圈内闸站进行增设和改建,新建闸站将镇区碧水建设圈与水利包围圈作区分,改建部分闸站为双向排水闸(或翻水闸),合理调度闸门的开关,增强内河水体流动,提高自净力。二是源头净水。在上游主干河道处增设净水设备,净化上游来水,保障内河水体透明度。三是生态修复。以“水下森林”建设为主,增加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构建河道生态系统,实现从“以草养水”到“以水养草”的跃变。
3、文旅融合,串点成线。针对景观规划不足的问题,依托各镇风情民俗和历史人文底蕴,实现文旅融合发展。以新塍镇为例,可从“陆路+水路”两方面提升,增设新塍塘绿道复线,将秀湖公园、新塍绿道等景点有机结合,打造“半马”赛道,开启健康养生新路线。合理布置业态,提升民国风情街、吴润昭私院,高公兴酱园等存量资源,增加网红景点。做好“水路续航”,在水上巴士终点站处,增设乌篷船,结合新塍美食和历史故事宣讲,沿新塍镇区河道,规划小蓬莱公园、影视基地等停靠点。
4、智慧监管,精密智控。针对智慧化管理短板,增设自动监测、监控预警系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管网一张图”,实现“管养一体化”。在交接断面,镇地表水考核断面增设自动监测站,各乡镇(街道)主体因地制宜,设置水质检测微站或浮标监测站对河道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增设视频监控对河面漂浮物进行监测识别,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同时构建全区统一的污水管网智慧体系,推进感知端传感设备安装,组建全区统一的污水运营平台,实现区域污水收集设施管养实现一体化。
新塍镇联络室:
贵单位《加快“碧水绕镇”行动 推进秀洲水环境蝶变跃升》的提案我办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区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贵单位在提案中主要反映以下三方面问题:1、源头治理仍存短板;2、自净能力仍显孱弱;3、景观规划仍嫌不足;4、智慧化管理相对滞后。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源头截污,精准施策;2、活水净水,生态修复;3、文旅融合,串点成线;4、智慧监管,精密智控。
我们对贵单位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此议案正契合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夯实生态绿色基底建设碧水嘉兴行动方案(2021-2025)》建设背景,很好地反映出秀洲区水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碧水工作促进水环境蝶变跃升很有启发和帮助。
经研究,现就建议中涉及的相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秀洲区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水质实现跨越式提升,完成3个历史性转变:一是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由原来的不合格,转变到目前的优秀;二是全区地表水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由原来以劣五类、五类水体为主转变为目前100%三类水;三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由原来的零达标转变为目前的100%。小微水体水质也实现了三类、四类水达到90%以上。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蝶变跃升,成功创建了油车港麟湖、王江泾连三连泗荡和新塍镇新塍塘3个省级美丽河湖,完成了全区潘家浜村、古塘村、马厍村、胜丰村等24个乡村级美丽河湖点的创建,建成了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麟湖省级湿地公园。
二、问题答复
2021年3月底,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夯实生态绿色基底建设碧水嘉兴行动方案(2021-2025)》,方案要求利用5年时间实现全市 “碧水河道”四级“全覆盖”,即建成区全面完成“碧水绕城”建设、建成区外所有镇(街道)全面完成“碧水绕镇”建设、全市所有行政村完成“碧水绕村”建设、自然保留村落和规划集聚点符合条件的应建尽建。目前,我区正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出台区级方案,到2025年,全区7个镇(街道)、113个行政村、195个自然保留村落全面完成“碧水绕城”“碧水绕镇”“碧水绕村”任务,全力打造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空间,实现水环境质量由类别改善向生态健康的蝶变跃升。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今后将按照以下工作思路加以改进:
(一)强化源头管控,大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一是有序推进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连续三年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工程,今年“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计划总投资约1.9亿元,预计将完成生活小区改造33个、工业企业改造72家、“六小行业”改造241户、农贸市场改造2个、机关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医院、学校)改造12个。同时对已完成创建工作的5个工业园区开展 “污水零直排区”工作“回头看”及提档升级。二是有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021年,大力推进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设,计划安排整治稻田退水“零直排”面积5302亩,其中王店镇1000亩、洪合镇693亩、新塍镇1125亩、王江泾镇1089亩、油车港镇1395亩。大力推广稻渔共生、轮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2021年我区将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000余亩,年底全区累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34000余亩。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方式,着力示范推广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人工湿地尾水处理等治理技术,今年确定6家主体争创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三是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既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未治理农户扩面治理工作,2021年计划改造终端处理设施86座,新建终端处理设施5座。
(二)强化河道整治,大力推进“碧水河道”建设。一是有计划开展河湖综合治理和疏浚。我区在“十三五”期间,投入11亿元,已实施北部湖荡整治及河湖连通工程,对秀洲北部王江泾、油车港两镇区域内主要湖泊及其支流开展清淤整治。到2020年底,累计清淤将达1300万方。2021年将实施杭州塘(杭州塘闸至北郊河)段清淤工程,计划清淤量达5万方。下一步,区农水局将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加强农村水系轮疏工作,探索淤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新途径。二是积极研究引水活水方案。2015年,我区出台了《秀洲区圩区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目前全区39个圩区、144座水泵和闸站纳入了圩区活水换水方案。下一步将结合各地“碧水河道”建设情况细化圩区活水换水方案,将活水换水工作做深做细。在实施富云圩区整治工程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圩区内部水系引流活水问题,优化建设方案、探索引排兼顾的设计方案。三是有计划推进“碧水河道”建设。2021年,王店镇作为全区镇(街道)地表水水质较优的乡镇率先启动“碧水绕镇”试点建设,各镇(街道)启动行政村(自然保留村落)“碧水绕村”试点建设,全区计划新建“碧水河道”10条,总投资2000万元,到2021年底,全区11个行政村(自然保留村落)完成“碧水绕村”建设,建成碧水河道约25公里以上。
(三)强化规划引导,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游线。一是实施“陆路+水路”全面提升。在新塍塘生态绿道提升方案设计中,不仅对原有的陆路即两岸的绿道线路进行优化,还规划在嘉桐大桥南侧新建游船码头,方便水陆交通换乘,并对原悠游巴士新塍段起点周边的绿化景观进行提升。二是增设新塍塘绿道复线。将对原有绿道进行延伸,连接嘉桐县委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同时对秀湖绿道、风筝公园、东升西路绿道等绿道进行梳理,实现区内主干绿道的有效联通。三是打造“半马”赛道。在本轮新塍塘绿道提升方案中将半程马拉松赛道与绿道进行结合,规划的半程马拉松赛道,经过秀湖、风筝公园、新塍塘绿道、新塍镇等主要节点,将绿道健康低碳的出行理念与马拉松健康跑结合起来。四是串点成线打造精品游线。为将秀洲区域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实现文旅融合,区文旅局会同秀洲区旅游行业协会精心打造了三条精品游线。塍味养生游:以千年古镇新塍镇为核心,带你欣赏浙江最美绿道郊野型绿道,品尝独具风味的江南美食,领略千年美景“小蓬莱”,体味新塍民国风情街。运河湿地游:以运河古镇王江泾镇与油车港镇为核心,带你观百年长虹桥,赏千年大运河,参观苏嘉铁路遗址,感受运河水乡别样底蕴!游江南网船会,品湿地风情、菱荡秋色,体味悠扬菱歌下的风景民俗。历史文化游:带你一条线路品析千年文化韵味,洪合国界桥,见证春秋吴越争霸;王店古梅里,体味百年人文底蕴;宏伟粮仓群,感知浙北粮仓沧桑变化;打卡秀湖灯影,一览文化新地标。
(四)强化自动监控,大力推进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一是推动河道监控智慧化。目前区生态环境分局正在建设智慧化监管平台,正协调广电、移动将前期已在河道设置的52个河道监控统一接入数字化监控平台上网上图进行统一监控,构建“秀洲河道天眼”系统。后期也会根据需要适当增补河道视频监控点位。二是推动重点监测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化。为积极响应省数字化改革和全面深化环境质量监测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我区已有地表水水质自动站13个(包括6进6出交接断面和石臼漾水厂),2021年将完成22个微型地表水水质自动站建设,总预算金额1467万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秀洲区范围内区交接断面、乡镇交接断面以及市控以上断面自动监测全覆盖。三是推进秀洲区智慧污水系统建设。智慧污水工程分为污水管网智能感知系统建设和BIM数字资产建立与智慧平台系统实施工程两大方面建设内容。BIM数字资产建立与智慧平台系统统一由市住建局落实开发。秀洲区负责辖区内城镇污水管网智能感知系统建设,项目投资预算1500万元。项目实施后可实时掌握污水管网运行状况,为污水管网的运行调度、养护管理、快速响应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便于管理部门掌握管网实际状况,有效应对管网突发事件。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欢迎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对以上答复,如有意见,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