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330411JD090000/2019-148621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布单位:油车港镇 |
生成日期:2019-10-30 08:50:56 | 文号: | 来源:钱江晚报 |
大红大绿竟然这么美!嘉兴秀洲农民画被斐济粉丝追捧 | |||||||
|
|||||||
被喻为南太平洋“蓝宝石”的岛国斐济,最近吹起一阵浓浓的“中国风”。来自嘉兴的秀洲农民画展“五色土的浪漫”亮相斐济中国文化中心,40幅画卷一一展现了插秧、养蚕、种桑、逛庙会、踏白船等乡村场景,前来观展的斐济市民、当地艺术家以及华人仿佛一脚踏进了中国的秀丽江南。
开幕式上,随行的秀洲农民画家代表缪惠新,在现场支起画架作画。随着他最后一笔落下,一位梳着麻花辫的淳朴姑娘跃然纸上。这幅名为《三姐》的画作于2017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次来到斐济办展,他重现了这幅经典之作。 斐济教育遗产艺术部部长罗西阿克巴女士观看缪惠新现场作画《三姐》。 缪惠新在现场作画时,斐济教育遗产艺术部部长罗西·阿克巴女士走到画桌前,邀请缪惠新替她也画一幅农民画像,还打趣地说“要画成中国女人的样子”。 “秀洲风格”这样形成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农民画是最独特的画种之一。画风自成一派,自由夸张、色彩艳丽、乡土气息浓厚,并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农民画可以说是一种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它来自农村,完全由农民创作,以农村生活与农村风俗为主要题材,记录着农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嘉兴秀洲区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处杭嘉湖平原,河道纵横,水草丰茂。历史悠久的马家浜文化和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丰富多彩的乡风民俗和民间技艺,滋养着秀洲人民对美、对艺术的感知。 《犁田图》 缪惠新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一阵农民画热潮,各地涌现了不少优秀画乡,与嘉兴秀洲邻近的上海金山就是著名画乡之一。1983年,20多名来自秀洲农村的美术爱好者,前往上海金山参观学习农民画。在金山,他们不仅学习了农民画的绘画技巧,还萌发了无限的创作灵感。回到秀洲后,这些青年画家立刻拿起画笔,把秀洲的山山水水、农忙生活画了下来。 虽然在发展初期受到了金山农民画的影响,但秀洲农村的绘画爱好者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秀洲风格”。金山农民画的主要创作群体是曾从事刺绣工作的女性,她们从剪纸、刺绣、漆绘、灶头画等民间艺术中锤炼技巧,绘制的作品画面清丽、线条流畅,独具女性的柔和气质和江南水乡风韵。秀洲农民画家以农村青年为主,并且受到蓝印花布、雕花糕模、泥塑蚕猫等本地民间技艺的影响。秀洲区文化馆副馆长杨海萍说:“秀洲农民画更有青年人的蓬勃朝气,色彩运用更大胆,人物线条更夸张,情感表达更奔放。” 领军人物原来是他 秀洲农民画艺术之旅的启航,离不开一个人——缪惠新。 缪惠新是秀洲农民画的领军人物。他自1983年开始创作农民画,他的作品不仅是记录农村生活的民间画,也是阐述中国元素的现代艺术。他曾多次赴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典等国家交流展出,近100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波特兰博物馆及中外友人、收藏家收藏。1998年,缪惠新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亚洲版)评为“亚洲十位艺术家”之一。 然而在正式拿起画笔之前,缪惠新的手里握着的是镰刀和锄头。 1959年,缪惠新出生在嘉兴秀洲油车港镇栖真村的一户农家,祖祖辈辈都是依水而生、靠天吃饭的农民。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缪惠新度过了少年时代,也在秀洲的绿水黑土间萌生了对绘画的喜爱。他自己攒钱买来画具、颜料,自学绘画,白天在地里忙活,晚上就在灯下创作,一有灵感就立刻下笔作画,连旧报纸上都涂满了颜料。
1983年,中国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画画展”,缪惠新凭借农民画作品《乡情》一举成名。从《乡情》《七牛图》开始,缪惠新笔耕不辍,每年至少创作30幅作品,家乡的亲友、山水、草木、动物都是他眼中最好的题材,他说“恨不得把眼前的生活,都入了画中。” 《乡情》缪惠新 上世纪90年代,缪惠新和他的作品第一次走出国门。令人颇为感动的是,缪惠新“海外首秀”之所以能够得以举办,缘起于和一位英国友人长达八年的跨洋之约。1987年,缪惠新的首次个人画展在北京举办。在那次画展上,一位英国人主动找到缪惠新,要替他在国外办展。1993年,两人重遇,英国友人再一次提出了当初的约定,他说,“如果你相信我,就让我带走你的画”。1995年,在这位英国朋友的努力下,缪惠新的作品带着中国农村的泥土芬芳亮相法国。自此,缪惠新的海外之旅不断增添新的目的地。
因频繁的出访与跨文化交流,缪惠新被不少海外媒体誉称为“东方毕加索”。对于这个盛名,缪惠新却并不在意:“这是别人给我的‘帽子’,但我不想做‘东方毕加索’,我想做‘中国缪惠新’。” 缪惠新说自己不仅想做好传承,更想突破传统农民画的框架,让农民画不再是单纯地记录农村生活,而是要向现代艺术靠近。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评价道,缪惠新是东方现代绘画中他最喜欢的画家之一。 “金名片”走出国门 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山东日照等传统画乡相比,秀洲起步较晚,但幸运的是,秀洲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走到了中国农民画梯队的前列。缪惠新感慨道,“中国改革开放,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种地之余,开始表达自己内心的喜好和情感。” 秀洲农民画的草创,离不开缪惠新等第一代画家的苦心经营;而农民画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30多年的岁月流淌,秀洲农民画家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如今的100多人,储备画乡新秀2000余人,个人画室8个。越来越多的美术爱好者加入到农民画的创作行列之中,队伍不断壮大,优秀作品也纷纷涌现。
据秀洲区文化馆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有近1000幅作品先后斩获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40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等国家展馆收藏。 2005年起,部分学校自编教材开设农民画课程;2018年,《我学秀洲农民画》编撰完成,农民画课程正式走入校园,为农民画的传承注入了新鲜活力。 改革开放,为秀洲农民画走出国门构筑起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次斐济画展并非秀洲农民画的“国际首秀”,自诞生之日起,秀洲农民画早就开始了环球之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秀洲有将近100多位农民画家、300多幅农民画作品不断走出国门,展出地遍及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挪威等国家。农民画俨然成了秀洲民间文化的“金名片”。 2004年,中法建交40周年之际,秀洲绘制的8件巨幅农民画作品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中国文化年”彩车大游行。2006年,英国伦敦举办了“寻梦浙江——中国浙江古镇风情摄影图片展、浙江秀洲农民画展”。2009年,应德中友好协会邀请,“秀洲农民画展”来到德国卡尔斯鲁厄。2015年,“美丽浙江——浙江农风渔俗画展”在捷克举行。
今年7月初,应芬兰伊马特拉市市长罗斯莱卡·凯·尤哈尼邀请,30幅秀洲农民画作品赴芬兰举办“中国秀洲现代民间绘画艺术展”。离开芬兰后,秀洲农民画继续漂洋过海,横跨欧亚大陆,来到了位于南太平洋上的斐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秀洲农民画迎来了跨文化交流的新契机。用生活作笔,以热爱为墨,秀洲农民画正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正记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向世界描绘着中国的“美丽新农村”。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