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政府工作部门 >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 业务资讯 > 崇军纪实

灶台映初心!老兵餐馆里的暖心味

发布日期: 2025- 08- 07 09: 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早上7点,秀洲区高照街道高家桥村的“幸福食堂”后厨,炉火已燃起。退役军人闫庆勇系着洗得泛白的围裙,身影在灶台间利落穿梭,依稀还是二十多年前部队炊事班那个小伙的模样。几大筐翠生生的青菜“哗啦”倒入水池,他捞起一把,掐了掐菜梗,扭头叮嘱掌勺的师傅:“老年人牙口不好,青菜多焯半分钟,软乎点。” 这方寸厨房,成了他从炊事兵到餐饮老板的无声见证,也承载着一位老兵用半生情怀熬煮的人间暖意。

部队磨砺铸兵心

1998年,闫庆勇走进军营,锅碗瓢盆成了他的“武器”,三尺灶台成了淬炼他的地方。从炊事员、炊事班长再到代理司务长,十六年军旅生涯,练就的不只是颠勺翻锅的硬功夫,更是刻进骨子里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014年退伍,军人的底色没褪。他转身扎进餐饮行当,凭着那股子韧劲和实诚,从零起步打拼。几年时间下来,硬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了脚跟,成功经营起4家餐饮店。创业维艰,他却始终不忘军人本色,所有店面长期坚持对退役军人实行“八一折”优惠,小小的折扣背后,是“战友”二字在他心中的千钧分量。

 

作为秀洲区拥军关爱协会会员,闫庆勇还经常组织退役军人志愿者开展“军营开放日”活动,邀请现役军人家属来尝一尝特色菜,让“军民一家亲”的情谊在烟火气里延续。去年“八一”,他琢磨着推出了“红军餐”,“飞夺泸定桥”是一盘油亮喷香的孜然排骨,“雪山草地”是点缀着蛋花和青菜的奶白鱼汤。老战友们围坐,吃的是味道,品的是那段滚烫的青春岁月。

社区小灶熬出“幸福味”

去年5月20日,闫庆勇牵头运营的老年社区食堂在高照街道开张。这间食堂的诞生,源于一次社区志愿活动中,与高家桥社区书记的闲聊。听闻街道想要打造一个服务老人的社区食堂,闫庆勇心里那根服务群众的弦一下子被拨动了。“这事,我能干!”凭借餐饮企业的扎实经验、退役军人的可靠身份和志愿者的热忱口碑,他接下了这个担子。

不同于传统社区食堂,这里主打现炒现做。走进明档厨房,只见大厨颠勺翻炒,锅气升腾。取餐窗口,六十几个锃亮的不锈钢餐盘满满当当铺开,炖得酥烂脱骨的东坡肉、裹着酸甜酱汁的糖醋里脊、酱香浓郁的毛豆猪脚,还有时令的青翠蔬菜……3块钱一荤一素,5块钱一荤两素,实惠的价格让周边的老人成为了这里的常客,最好的时候,一天就有300人左右前来就餐。

    为了让老人吃得安心,他操的心远超生意经。他仔细记录下每个就餐老人对于餐食反馈:“周三刘奶奶反馈豆腐偏硬”“李爷爷建议增加杂粮比例”……他的食谱就在这一些念叨中一点点改良。他还专门邀请营养学专家帮忙,将部队炊事讲究营养均衡的标准与老人的口味、健康需求结合好,东坡肉必须焖足3小时”“糖尿病人有专属的‘代糖红烧肉’”,他对后厨的要求,透着股部队的认真劲。“上次我说完菜有点硬,没想到第二天真的变软了,真的很感动。”居民李大爷已经成为了这个食堂的常客。

翻开那本已经泛黄的记账本,每餐成本都写得清清楚楚。虽说盈利微薄,但闫庆勇却坚持不涨价:“看到王老伯老两口每天来吃热乎饭,听到徐先生说带饭的微波炉终于‘下岗’,比赚多少钱都开心。”这份对老人的牵挂,也调快了闫庆勇的生活时钟,早上九点半前,热腾腾的中餐必须齐整;下午四点,晚餐就得飘香——一切都按着老人们习惯的“赶早”作息。

磨刀石上擦亮“志愿红”

食堂灶台之外,闫庆勇做公益的脚步也没停过。2020年,他和另外六位退役军人一起发起组建了“老兵磨刀志愿服务队”,磨刀石上溅起的火花,映照着他们“退伍不褪色”的信念。几年下来,队伍壮大到二十多人,每年活跃在数百场志愿服务活动中,足迹遍布秀洲大小村社区,成为响当当的志愿服务品牌。

“每次便民服务活动中,我们磨刀队的服务台前人总是最多的,经常从头忙到尾,一磨就是百来把,等活动结束时腰都要直不起来。”闫庆勇说,可每当听到居民那句朴实的夸赞:“老兵的刀,磨得就是快、就是亮!” 汗涔涔的脸上,笑容就藏不住了。

作为秀洲区席丫丫公益发展中心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队长,闫庆勇还领着大家把服务做得更宽,组织队员定期看望现役军属,送去“娘家人”的问候;带队走进孤寡、残疾老人家中,扫地抹窗、陪唠嗑,让冷清的屋子有了热乎气; 联合康养中心,把量血压、康复体检这些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应急抢险、环境保护、国防教育、防灾减灾、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在这些领域,他和他的志愿服务队,总是冲在前面,用实际行动擦亮退役军人的本色。

一勺一铲,他料理的是街坊邻里的日常饭食,一锤一磨,他打磨的是老兵不变的担当。在闫庆勇身上,老兵精神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奖状,而是食堂里氤氲的饭菜香,是磨刀石上“沙沙”的声响。他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着:老兵的心,永远向着百姓,老兵真正的阵地,永远在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