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信息 > 今日秀洲

侯爱军:深耕人才工作十多年,播撒创新希望

发布日期: 2025- 07- 07 17: 49 信息来源: 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暮色四合,天鹅湖畔微风轻拂。不远处的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内,讨论声穿透夜色,副院长侯爱军正与一群青年科研人员聚在一起,思想的火花在课题研讨中频频闪现。

2021年,这位在北京理工大学深耕人才工作十多年的专家,肩负使命来到嘉兴秀洲,一头扎进研究院的初创建设。从首都高校到长三角腹地,侯爱军视这份跨越为“信任与机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几年来,他以共产党员的担当和实干精神,紧扣“人才来嘉、回嘉、留嘉、成嘉”的蓝图,绘就了一幅生动的人才发展图景。

精准发力,把人才“引进来”

“人才,是撬动发展的第一支点。”刚到嘉兴,侯爱军心中便怀揣着校地共建“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国际化院区”的宏大愿景。他明白,汇聚英才才能绘就蓝图。

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一张紧扣国家战略、嘉兴产业与学科需求的精准“引才图谱”在他主导下迅速铺开。他发扬党员冲锋在前的精神,带队北上南下,足迹遍布海内外,就为找到契合发展的“好苗子”。

引进人才,讲究精准和真心。为了请到国际智能材料领域顶尖人才张刚教授,侯爱军专门飞到新加坡,跟张教授促膝长谈两小时:长三角产业链完备,嘉兴搞产学研融合有优势,来了之后个人发展前景会很不错。这份诚意与远见,打动了对方。张刚回国后,研究院迅速配备精干团队,市、区联动提供支撑,才一年时间,张刚就在“星耀南湖”创业创新大赛中拿了奖,还与多家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创造了可观效益。

“对每个人才,我们都会精准‘画像’,量身定制发展路径,提供全周期支持。”侯爱军说。如今,研究院已汇聚起360余人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青年人才储备厚实,70多名博士后加盟,帮助研究院拿下了嘉兴市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独立招收资格,筑起坚实的“人才蓄水池”。

服务到家,让人才“留得住”

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侯爱军深知此理。他充分发挥党员服务大局、心系人才的担当,主动协同市、区两级人才办,制定并推动实施《天鹅湖科创湖区人才生态建设方案》,以研究院为核心,精心构建集“创新圈、生活圈、服务圈”于一体的科创湖区“三圈”人才生态体系,为人才提供从科研创新到安居乐业的全方位保障。

这份用心,藏在点滴小事里。“一个从北京引进来的专家,抵达当晚就住进了人才公寓,连床单被套以及洗漱用品我们都为他备齐了,他特别感动。还有一位教授,孩子需要转学,我们马上对接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侯爱军聊起这些很实在。在他看来,这些小事背后,是嘉兴“人才无小事”的郑重承诺:优惠的人才公寓政策、“上门办公”的专班服务、嘉兴南站至研究院的直达公交、院区内便捷的共享自行车……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持续强化着城市的人才磁吸力。

在这种真心实意尊才重才的氛围里,研究院不仅争取到浙江省首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试点落地,还获得了市级人才计划自主评审权。“过去层层审批,如今我们自主决策认定人才,效率翻番!”侯爱军感慨,这项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引才用才活力,是嘉兴“爱才”的最佳证明。

牵线搭桥,助人才“干得好”

引才聚智是起点,转化智慧为动能才是核心。“必须打破横亘在高校、企业、市场间的无形壁垒。”侯爱军强调。

在各方支持下,研究院创新探索“企业需求+人才助力”深度融合,推行人才互聘共享。成效卓著的“科技副总”机制便是例证:张刚教授受聘为浙江翠展微电子“科技副总”后,主导技术升级,共建研发中心,直接服务企业产线;反过来,企业董事长也被聘为研究院“产业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形成了“双向奔赴”的协同生态。

针对学生培养与地方需求脱节的痛点,研究院还积极融入嘉兴创新的“六方联动·入企赋能”机制,让企业导师进课堂授实战,组织学生下车间真锻炼。“这种深层次的融合,让‘留浙留嘉’成为越来越多北理工优秀毕业生的选择。”侯爱军欣慰地说。

人才的沃土,还需滋养未来的种子。作为秀洲区政协委员,侯爱军积极履职,围绕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青少年素质提升等热点建言献策。他更带头实践,与研究院团队一起参与“嘉理启明共生计划”。北理工教授走进中小学课堂,点燃孩子科学梦想,中学生走进实验室触碰前沿科技。侯爱军坚信,这早早在心中种下的科学种子,就是为嘉兴未来播撒的创新希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