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秀洲区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聚焦“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目标,围绕空间布局、模式创新、长效保护下功夫,全力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努力实现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1年以来,全区累计净增加耕地面积2.3万亩,耕地数量连续3年实现净增长。
一是加快多田套合。深入开展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四块地”调查,精心梳理农田布局现状和资源家底,科学编制耕地保护利用、高标准农田、农田灌区发展等专项规划,通过田块归并、道路沟渠重构等举措,将原本零散的耕地和周边农用地“缝合”,推动形成空间重合、布局科学、利用高效的耕地保护空间格局。截至目前,已形成14片集中连片耕地共计3.7万亩,“多田套合”率达98.42%,位列今年一季度全市第一。
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发动、引导农户将集中连片耕地统一流转,通过农村集体投资、引入社会资本,实现耕地保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覆盖、集体资产股权活化、农民收入实现流转金、股金、薪金“三金致富”。如新塍镇天福村万亩方项目,2023年,天福村与五芳斋集团旗下的禾天下种业签约,流转了5700多亩高标准农田。禾天下种业通过建设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从“种子”到“粽子”的稻米全产业链。土地流转金从850元/亩提升到1200元/亩。农民还可就近就业,原来的农民变工人,整体收入更多更稳定。
三是健全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及年度变更数据为基础,每年对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实际承担的耕地保护面积予以补偿,并对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及已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补偿,有效激发耕地保护主体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推动耕地保护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担当”转变。近三年,该区共发放耕地保护补偿资金1.3亿元,为全区耕地稳定利用提供了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