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纺织业是秀洲区的传统支柱产业。在东西部协作中,一批秀洲本土纺织企业看到了屏山在用工、用能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开展产能布局。于是,一场东部建总部、西部建基地,东部有市场、西部有制造的产业嬗变悄然上演。
每年增资一个新项目
在秀洲区王江泾镇,总投资12亿元的天之华集团总部项目已经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正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涡流纺纱线样板工厂。约1800公里之外,宜宾市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6期增资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7月投产。同时,7期项目已经启动,预计2026年投产。
作为全球最大的涡流纺纱线生产企业,天之华集团于2018年在屏山投资兴建涡流纺纱线生产基地。项目占地350亩,从2019年4月第一栋厂房投入使用以来,企业几乎以每年一个新项目的速度增资扩产,累计总投资超20亿元,目前拥有涡流纺纱线生产设备392台(套),可年产约17万吨高品质纱线。
“去年我们完成产值约20亿元,今年力争完成25亿元。”宜宾市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春春告诉记者,“在屏山,我们从零开始,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纺织设备,打造了世界级的涡流纺生产基地。”
侯春春说,天之华的竞争力体现在设备红利、规模生产、产品研发等方面。近年来,马拉松服装等运动服装需求量放大,有利于发挥涡流纺透气性好、面料光滑等优势,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增长点。
“我们的市场主要还是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东部地区,所以集团总部扎根秀洲,这样的全国布局有利于我们有效协调生产运作与市场需求,提升整体竞争力。”侯春春表示。
西部创业“第二春”
对宜宾禾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保卫来说,屏山让他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他说:“纺织行业我干了三十多年。来屏山后的最大变化,就是从织布干到了上游纺丝。”
禾城纺织主要从事尼龙弹力原料和面料产品研发、生产。这里的550多台设备每天产出20万米布。
“来屏山后,我对尼龙面料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义,主攻防寒保暖面料。”杨保卫自豪地说,“我们使用了世界最好的设备,织物密度能做到1平方厘米的布料上有100根纬纱,让面料既透气又防水。”
在屏山,杨保卫走上了事业“登高路”,企业产值从2020年的不足1亿元发展到2024年的4亿元。他说:“今年计划做到6亿元,等到三期纺丝项目上马后预估能干到10亿元。”
同样开启事业“第二春”的,还有跟着杨保卫干的公司职工。29岁的挡车工徐西琼有两个孩子,之前在河北干过纺织女工,回乡后入职禾城纺织,主要考虑到能照顾到家里。
从最初只管8台织机到现在管20台织机,她戏称自己在“不太爱加班”的情况下,每月工资有8000多元。徐西琼笑着说:“我老公也在这里上班,去年我们还全款买了一辆十几万元的车。”在“市场之手”作用下,蚕茧业发生了“东桑西移”;在东西部协作下,从秀洲到屏山的“东纺西移”正在创造新的财富故事。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挂职四川省宜宾市政府副秘书长,屏山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王晖表示,屏山县通过东西部协作引进天之华、禾城纺织等龙头企业,吸引产业上下游集聚,积极助推纺织业做大做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自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屏山县建设的浙川纺织产业示范园累计引进纺织企业43家,总投资352.8亿元,预期产值470余亿元,初步构筑集纤维原材料、纺纱、纺丝、织布、非织造布及纺织用品、成衣六个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吸纳就业11040人。一根丝串联起一个产业,也在时间的经纬中织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