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春末夏初,本地瓜果大量上市之前,耙耙柑是嘉兴“果篮子”里的常客。
耙耙柑学名春见。“耙”来自四川方言,有软嫩之意,既描述了这种柑橘的口感,也透露了它的来历和产地——四川。
和茵红李、蜂糖李一样,耙耙柑是四川宜宾屏山县的特色农产品之一。除此之外,一种名为“屏山炒青”的茶叶也极具风味特色和可塑性。
一枝一叶总关情。2021年,秀洲屏山牵手东西协作以来,一条跨越1800公里的农产品产销“快车道”被搭建起来,四时瓜果、古树香茗跨山渡江而来,“秀洲吃货”找到了“屏山味道”,把红果果变成“金果果”,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
成吨的“水果自由”
再等个把月,被誉为“水果中的爱马仕”的蜂糖李就要上市了。
“我的果园有200多亩蜂糖李,产量在20吨至30吨,估计6月底能上市。”屏山县屏山镇周家山村水果种植大户——宜宾鼎祥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钟平告诉记者,2017年,他响应地方政府号召回村创业,流转了1000多亩山地搞示范生态种养,带动村民增收。
除了蜂糖李,朱钟平的果园还有200多亩樱桃和400多亩耙耙柑。从2017年种下树苗到现在,树龄正好是盛果期。“去年,我卖给徐总的耙耙柑就有100多吨。去年的收购价格也好,最少也有3块5毛钱一斤。”朱钟平说,“果园一年光卖果子,收入就有400多万元,等园子的有机认证拿到,我们的果子将更有竞争力。”
朱钟平口中的“徐总”其实是年龄30多岁的川妹子徐王川,她既是当地有名的农业经纪人,也是秀洲屏山消费帮扶馆运营负责人。
2024年2月,为了帮助屏山特产开展线下常态化展销,秀洲屏山消费帮扶馆建成并投入运营。“我去年一整年都在秀洲,今年3月才回屏山。”徐王川说,跑了一年多,屏山特产已经顺利进机关、进企业、进食堂,“这次回来,就是想组织更多货源发到秀洲去。”
从5月的枇杷、6月的蜂糖李、7月的茵红李到年底的耙耙柑,再到富硒大米、腊肠、菌菇、跑山猪,在徐王川眼里,屏山的山野所产正是秀洲的消费所需,屏山的层层果山之上生长着嘉兴人成吨的“水果自由”。
“去年光是茵红李我就卖了差不多10万斤,耙耙柑卖得久就更多了。”徐王川的眼里全是干劲,“除了零售,嘉兴水果市场的档口也在卖我们屏山的水果。”去年,从她手上卖到嘉兴的屏山特产就有2000多万元。
除秀洲屏山消费帮扶馆之外,东部地区通过定向采购和渠道帮扶,已为屏山县农副产品完成消费帮扶1.1987亿元。
奔跑的“不夜之侯”
因海拔气候适宜,千百年来,四川一直都是产茶大省。到了明末,四川就有了峨眉山、蒙顶山、屏山“三山茶”之说。而屏山是宜宾茶产业的核心产区,亦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屏山炒青因其“栗香浓郁高长、滋味醇厚耐冲泡”的特点备受市场欢迎,还培育了“屏山炒青”这个区域公用品牌。
在四川省屏山炒青茶业集团的生产基地,记者看到了从鲜叶筛分、除杂、色选、拼配、匀堆到茶叶炒制、包装全流程的现代化流水线。据工作人员介绍,东西协作基金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一条茶叶初制生产线、三条茶叶精制生产线和一条茶叶标准化包装线,可满足绿茶、红茶、花茶等不同茶叶产品的需求,提供稳定货源。
(下转2版)
(上接1版)
四川省屏山炒青茶业集团负责人邓江告诉记者,目前,由炒青集团统筹运营的全县茶叶有不少稳定销往秀洲。此外,为了更好满足东部消费市场的需求,近两年集团开始尝试线上销售,目前线上零售产品占比已经达到35%左右,并且呈现出快速扩大趋势。
目前,屏山县拥有21.6万亩优质茶园。茶,因能提神醒脑而被称为“不夜之侯”。现代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在生产环节的炒制包装,还是销售环节的触“电”腾飞,正在让这位“不夜之侯”奔跑起来,无论是跑进茶碗成为饮者“口粮”,还是变成财富鼓起了茶农们的口袋,东西协作在关键处发力搭建了一条新时代的茶路,让东西两地同品一味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