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信息 > 今日秀洲

一只蘑菇的“魔法”

发布日期: 2025- 05- 23 16: 14 信息来源: 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这一季双孢菇已近尾声。

在秀洲区王店镇的嘉兴市均诚农业有限公司,工人们开始着手清理双孢菇培养基质,草菇准备进场。

每年,从七八月份开始准备基质、9月投入菌种、10月采收,直至来年5月,这是一季双孢菇的生命之旅。

而6月至8月间,大棚里草菇接上了茬儿。这就是一座蘑菇大棚的四季轮作。

公司负责人王成贤说,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气温——双孢菇喜欢的温度是15至20摄氏度;而草菇更耐高温一些,25至30摄氏度才是它们的舒适区。

眼里看的是蘑菇,心里想的却是土地,王成贤有“双重身份”:老板和老师。他说:“我的理想,是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来改良土壤。”

一只蘑菇“七重楼”

嘉兴市均诚农业有限公司有20个蘑菇大棚,每个大棚有500平方米。在种植双孢菇时,王成贤把土地利用到了极致——每个棚内搭起了7层架子,每一层都是菌床。这样,他就获得了近70000平方米的“空中土地”。

经测算,在每1平方米菌床上,如果种上双孢菇,能收获约15公斤;如果种草菇,即使只有两个月时间,也有近5公斤的产量。而在双孢菇的产值高峰,这座“蘑菇七重楼”一天能出产超1500公斤蘑菇。这样的供应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秋冬春三季地产蔬菜紧缺,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为市场提供了稳定的供应。

“两种蘑菇的市价有差别,也有波动,总体上还是草菇价格要稍微贵一点。”王成贤说,这座蘑菇大棚一年产值在150万元至200万元。

还有一笔“隐形账目”来自蘑菇基质。

双孢菇对基质要求比较宽泛,只要营养配比适合,基质原材料种类的可选择范围比较大。王成贤把目标锁定在小麦秸秆、葡萄藤蔓和牛粪上。这三种原料在秀洲王店镇周边都能方便获得——小麦种植农户、葡萄种植户和奶牛养殖场。这三种主要原料经过粉碎发酵后,通过适当配比,就能做成蘑菇培育基质。

这几天,马上就到嘉兴小麦收割时节。王成贤已经和农户接上头。小麦秸秆可以做成饲料、有机肥和生物燃料。但在王成贤看来,相比前三者,用来种蘑菇可以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葡萄种植大户最近也主动找到了王成贤,希望回收种过蘑菇的基质作为有机肥。

“这些基质还田,最主要的不是为了增加肥力,而是为了改良结构。”王成贤透露,“嘉兴土质不够疏松,加入了蘑菇基质后,土壤的透水性、透气性得到改善,葡萄才能长得好。”

既然是各取所需,王成贤就与周边农户达成了资源互换,相互都节省了成本。

“想延伸做碳基肥研发”

今年是王成贤种蘑菇的第六个年头。除了是公司老板,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嘉兴南湖学院老师,教的是环境工程。把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在充分论证了技术要求和经济价值的基础上,种蘑菇的创业项目应运而生。

但这对王成贤来说既是一次试水,更像一场“曲线救国”。

“我的初心和目标始终不变,就是改良土壤,种蘑菇只是我目前找到的中间沟通和转化的渠道。”他由衷说道。王成贤今年45岁,来自河南周口。对中国而言,王成贤的老家河南是产粮大省;对浙江而言,嘉兴是产粮大市。现代农业种植模式使得土地上每年都会产生大量农业废弃物,怎么进行资源化利用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环境问题。

以种植双孢菇为例,目前,王成贤的蘑菇大棚每年需要秸秆600吨、葡萄藤蔓300吨、牛粪200多吨。双孢菇采收完成后,剩余基质800吨左右,相当于消解了300吨,这就是一只蘑菇的“魔力”。

为农业废弃物做“减法”,还不是王成贤的终极目标,他的目标指向还是农业产量上的“加法”,是丰收。

“从更长远来看,我还是想延伸去做碳基肥研发。”他说。

碳基肥通过增加土壤中碳基有机质的含量,以快速改造土壤结构、平衡养分与微生物群落,创造有利于植物健康生长的土壤环境,从而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这样的生物处理在农业废弃物的环境压力和土壤质量退化的迫切需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被形象地称为“土壤生物架桥技术”。

“如果研发做成了,就能在更大范围上改良不同土壤,那就不只是种蘑菇这么简单了。”王成贤憧憬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