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樯水槛尽飞花,一曲春波潋滟斜。”这是一代词宗朱彝尊在《鸳鸯湖棹歌》中描绘的场景,也是每个走进镇中村的人情不自禁发出的感慨。
镇中村位于王店镇中心,各个自然村布于王店镇四周,故此得名。在历史上,镇中村名人辈出、人文深厚。据记载,明清之际的梅里词派在此诞生,并进而汇聚成为大名鼎鼎的浙西词派。这里曾是明清著名文学家、学者朱彝尊的故里,也是以“西亚圣”李良年为代表的嘉兴望族李氏的聚居地。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走进镇中村,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过往的辉煌,每一缕清风都诉说着那些文人墨客的故事。从古朴典雅的小村庄,到聚焦世界目光的艺术村,今天的镇中村正充满朝气与活力。
忆说田园旧事
一张笑脸里的美丽蝶变
秋风习习,暑气渐退,漫步在村庄内,就仿佛看到了“向往的生活”,一条条道路宽阔干净,一片片果蔬遍地飘香,一块块稻禾沐浴着甘露,一栋栋庭院幽雅静谧,更有藏在百姓笑脸里的“幸福密码”。
“现在镇中村的变化很大,许多人都直呼不认识了。”发出这句感叹的是镇中村的书记周钱华,作为土生土长的镇中村人,他曾经做过平面设计师、厨师和服务员等多个工作,2008年怀着满腔热情回到了村里,一头扎进乡村建设的火热天地中,这一干就是近20年。
在周钱华的印象中,曾经的镇中村是个典型的工农村庄,“早年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种蔬菜,镇中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周钱华进村后,随着村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镇中村村民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后来很多人都会去镇上从事小家电、保温等行业工作,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农民生活水平共同提升的,还有日新月异的村庄面貌。狭窄的土路,下雨之后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鞋子上沾满泥……这是杜华荣记忆中从镇中村去往王店镇的路。
2008年前,镇中村的集体经济主要依赖出租厂房,但随之带来的村庄环境脏乱的现象普遍存在。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镇中村悄然上演着一场美丽蜕变。
围绕宜居、宜游的主旨,镇中村充分利用自然村落原有自然风貌,修建休憩长廊和楼台水榭,建造石桥景观,着力进行景区村庄环线道路建设、村落石板道路铺设、瓦房和围墙翻新,污水处理等,致力于将村庄打造成为极具韵味的美丽村庄。
“这条村道从泥泞到平坦、从曲折到宽阔、从脏乱到整洁,我们的生活也随着村里设施和环境的提升而不断提升。”现在,杜华荣经常在村里的“古藤书屋”看书,幸福感十足。
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森林村庄、3A级景区村庄、省“一村万树”示范村……近年来,镇中村的村居面貌发生了质变,美丽乡村画卷徐展,文明新风蔚然成风,接连捧回了多个沉甸甸的奖状。
“村子里的活动越来越多,我每天过的不要太充实。”谈起现在的生活,在镇中村住了40多年的村民冯美英开心地合不拢嘴。
2019年10月,镇中村文化礼堂成功创建后,村里爱跳排舞的村民们便慢慢组织起来,冯美英就是其中一员,凭借对文艺活动的热爱,冯阿姨很快便成为了排舞队的队长。如今,她们的排舞群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了100多人。在去年省排舞大赛上,镇中村排舞队更是获得了多个奖项。
每天白天,冯美英都会在村里的养老服务中心工作,吃了晚饭就跑去参加“社团”活动。“最近我们几个姐妹又爱上了打鼓,刚和村里申请了道具,正看着抖音排练呢。”
杜华荣和冯美英的生活,是镇中村村民的缩影。近些年,镇中村的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不断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据统计,镇中村现有文艺人口406名,文艺骨干276名,文艺骨干活跃指数68%,特色文艺队伍5支,市级以上文艺家协会会员3人,文艺志愿者11人,文艺队伍活动活跃。排舞队、少数民族舞蹈队、腰鼓队、书画队、歌唱队等文艺团队经常性在本地演出。
解码产业密码
一个馆里的发展新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走特色化、差异化的路子,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这是周钱华一直坚信不疑的理念,在他的带领下,镇中村朝着美育村、未来乡村不断转型。
走进镇中村,修葺一新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看似砖窑的干将工坊藏着智慧乡村建设的“数字大脑”;四周被竹子环绕的古藤书屋不仅是村里的图书馆,还是村民的协商驿站;“博学鸿词”研学馆开发了100多门研学课程,还有青青乐地、星空营地、棹歌长廊等供游客玩耍。
2019年,镇中村邀请知名设计师参与村庄整体规划,以“一代文宗朱彝尊故里”为核心,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特色与当地古树文物的基础上,塑造了古藤书屋、干将工坊和棹歌长廊等一系列艺术建筑群,打造3A级景区村庄。
作为政府、村集体联合成立的专业美丽乡村运营公司,鸳湖农旅和镇中村的邂逅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我和团队小伙伴跑了嘉兴十几个村庄,2021年来到镇中村,刚一进村我就告诉自己:就是这儿了。”回忆起刚进村的场景,鸳湖农旅文化(嘉兴)有限公司负责人施剑仍记忆犹新,“一开始的研学馆只是一间空置房,连水电都没通。经过不断尝试,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怀揣着十足的希望,施剑和团队一起忙着装修布置,并在2022年的端午节首次尝试举办了乡村寻宝主题的剧本杀活动,沉浸式的体验活动获得了在场家长的一致认可,“孩子们都说从没参加过这样好玩的研学实践活动。”
此后,镇中村的研学“一炮走红”,并逐渐引入了更多的活动,形成每月都有新活动的运营常态。三年来,鸳湖农旅深度挖掘当地人文自然资源禀赋,围绕文旅、研学、红培、接待等,已举办主题活动500余场,镇中村景区更是摇身一变成为嘉兴人口中的“网红村”,吸引不少游客纷至沓来。
以农为景、以旅为媒,作为王店镇品重梅溪美丽乡村共富线上的一颗“明珠”,镇中村充分运用天时地利人和,以“耕读传家”为主题,农旅深度融合赋能精神富有。
在周钱华看来,镇中村的走红具备多个条件。“天时”是赶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好时机,“地利”是距离嘉兴市区驱车20多分钟的便捷交通,而“人和”则是让王店人自豪的“一代文宗”浙西词派创始人之一朱彝尊,他的故居“竹垞”就坐落于本村,朱彝尊文化也因此成为镇中村的金字招牌。
如今,在镇中村,几个月竟然能有10场以上的活动,这并非夸大其词。“竹垞四季之春”系列文艺活动、中国水墨名家作品展、国际当代艺术交流展、家门口的音乐会、街边闹市小讲台……一场接一场的活动,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村集体经济增色不少。
就在今年,一部由腾讯音乐旗下全民K歌平台出品的自制短剧《到站天后》来到镇中村取景,为镇中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近期,我们还在根据《食宪鸿秘》创新相关菜品,以此做强文旅产业。”面对未来,周钱华信心满满。
聚变还看今朝
一幅画里的乡村“国际范”
新时代的美丽乡村,不仅仅是风景好、环境佳、民风淳、生活美的集合体,小村庄也能有大视野,足不出村便能感受到国内外的艺术气息。
“我想象中的乡村很美,实地走进镇中村,发现比我想象得更美。”去年11月,“‘一带一路’2023 中国·秀洲农民画国际艺术交流会暨秀洲农民画与国际艺术作品邀请展”在镇中村下属的自然村落镇中村村举行,被聘为艺术顾问的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吴雪用“超乎想象”来形容这里。
当天,在一幅幅农民画前,来自泰国、韩国、葡萄牙、奥地利、加拿大等国家的艺术界人士不时伸出手指点赞、照相。
2023年4月,镇中村成功打造了秀洲区首个国际艺术村项目,竹垞美术馆和干四国际艺术中心为国内外艺术家搭建了文化交流平台,中外艺术的碰撞交流让这片富有历史人文内涵的土地充满了活力。
“自国际艺术村项目落地后,我们村会定期开展国际艺术周活动,搭建了一个中外艺术的交流平台。”周钱华表示,这些活动既有助于村民足不出村了解国外的文化,也能让众多国外艺术大咖认识秀洲本地特色的农民画,感受艺术魅力。
国际艺术村就在自己家门口,对镇中村的村民来说是一种别样的惊喜。村民高宇告诉记者,竹垞美术馆和国际艺术中心常年有艺术作品展出和亲子艺术活动,他经常带着孩子去看展并参加活动,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
近年来,镇中村与塔古胥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开展合作,打造国际艺术村,建设乡村美术馆;对接西泠印社文化名家,成立西泠文化名家工作室及浙江美术交流中心艺术基地;与秀洲区音乐家协会结对,由区音乐家协会主席沈月锋担任“文艺村长”;与专业研学研发团队进行深度合作,策划了“竹小垞”文旅研学项目,植入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
随着中国美院、西泠印社、AAmA国际艺术中心入驻村庄,以及各类音乐会、研学活动、国际艺术交流会的举办,极大地丰富了镇中村百姓的文化艺术生活,让百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从高空俯瞰,一边是沪杭高速公路和沪杭铁路车辆往来不绝,一边则是宁静文艺的乡村风光。随着一场场文艺活动的启幕,镇中村实现了“田园风”与“国际范”的有效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