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信息 > 今日秀洲

扎根“第二故乡”,流动党员有“家”更有为

发布日期: 2024- 07- 03 17: 37 信息来源: 嘉兴日报 浏览次数:

“大家来洪合创业生活,相聚是缘,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遇到矛盾要和气化解。”这是秀洲区洪合镇新居民调委会调解员伍梅菊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本笔记本,一张调解桌,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伍梅菊总能让那些一时心情愤懑的新居民最终握手言和。

伍梅菊今年54岁,是重庆秀山人,共产党员,2004年来到秀洲区洪合镇务工。初来乍到,伍梅菊就非常热心地为邻里乡亲帮个忙、搭把手,时不时给父老乡亲做个“和事佬”。不管是生意纠纷,还是家庭琐事,只要是协调不了的,大家都爱来找伍梅菊。“调解时要将心比心,大家面对我愿意敞开心扉,我也愿意为大家出份力。”伍梅菊笑着说。

洪合镇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毛衫名镇”,拥有毛衫生产企业超200家,从业人员逾7万人,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每年有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这里成为新居民主要的集聚地。据了解,洪合镇本地人口约3万人,新居民约10万人,人口严重倒挂。随之而来的是,涉及新居民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

2009年,洪合镇成立了嘉兴市首家新居民调委会,组织新居民骨干加入调委会,参与纠纷调处,伍梅菊就是其中一员。

成为一名新居民调解员后,伍梅菊全身心投入到这份工作上。慢慢地,她摸索出了以乡音、乡俗、乡情为基础,以亲情、友情、感情为基调的“三乡三情”调解法,在矛盾调解中用好老乡情,打好感情牌。

“‘三乡三情’调解法讲情又讲理,在新居民矛盾调解中很管用。”伍菊梅说,前段时间,她调解了一起工伤赔偿纠纷,一名来自贵州赫章县的新居民在工地意外坠落,造成八级伤残。在赔偿金额上,该新居民与劳务公司迟迟无法达成一致。伍梅菊在了解情况后,先用家乡话安抚他的情绪,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耐心细致地为双方进行分析,在伍梅菊的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了赔偿协议。

以新管新,乡音调解。在洪合镇,像伍梅菊这样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发挥担当引领作用的新居民党员还有很多。例如来洪合19年,身披志愿服务红马甲,365天不打烊,倾心为居民服务的车建国;持续走访老乡、倾听群众声音,成立金牌调解室的饶仁华……越来越多的洪合流动党员参与社会治理,进村社、入网格,把流动党员的先锋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内生力。

近年来,洪合镇持续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他乡显担当”,拓展党的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坚持组织共管、活动共办、先锋共当、情感共融,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做细做实,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构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新格局。创新“双联共管”机制,按照流出地和现居住地,让流动党员到流入地所属的“乡音”党组织和现居住地所属的网格党组织报到,接受双重服务管理,并与云南、贵州等重点人口流出地区签订《流动党员双联共管协议》,

实行“双向培养”“双向考察”“两地公示”制度,实现党员共育。建立“两地服务”模式,引导流动党员带头签订“公约”,承包“党员责任区”,认领“党员示范岗”,争当幸福他乡共建者。搭建“有为融合”平台,以组织融合带动产业融合、资源整合、服务聚合、市场联合,推动“飞地”抱团项目及共富工坊建设。

“针对洪合镇各民族人员较多,但缺少活动场所这一情况,我们建立了‘1+14+N’新居民党建流动服务阵地,‘1’即洪合镇党群服务中心,‘14’即14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N’即党员先锋站、红色驿站、彩洪驿站等,遍布流动党员和群众的生活工作半径。”洪合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还创新打造了“小合苗亲子课堂”等特色品牌,为新居民孩子安排古诗鉴赏、科学探究、安全教育等多样化课程,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洪合镇坚持从科学管理、融入发展、服务关怀等方面架起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连心桥’,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有家更有为’。”上述负责人表示,接下去,洪合镇将不断加强新居民集聚地党建工作,凝聚流动党员的力量,持续探索党建统领新居民集聚地社会治理新路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