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眼下是小麦收获期,在秀洲区新塍镇天福村,几台大型收割机正在金色的田野里来回穿梭。远远望去,田成片、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景象很是壮观。
“咱们村就这一块田!”天福村党委书记陆卫忠自豪地说,“‘这一块田’就是由全村400块平均面积不足20亩的‘巴掌田’整合而成的‘万亩方’”。
2021年,新塍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获批国家级试点,一场涉及天福村在内的15个村共计12.13万亩土地的系统化改革全面铺开。
据了解,试点项目围绕全域空间优化、全域农房集聚、全域要素整治、全域产业整合及全域土地流转展开。推进过程中,结合“非粮化”整治、建设用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用地整治工程,新塍镇进一步提升耕地集中连片程度,优化农村路网河网,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实现了碎片化向规模化转变,建成高标准农田6.31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了高质量产粮。2023年,新塍镇粮食复种面积总计12.38万亩,连续3年粮食总产量超1亿斤,为全市最大产粮镇。
去年6月,天福村与嘉兴知名企业五芳斋集团旗下的禾天下种业公司签约,流转了5700多亩高标准农田,由禾天下托管,进行糯稻种植。农业龙头企业入驻管理,让高标准农田变成“高产田”“致富田”。村里大部分农户选择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得租金。“光租金,一亩地就有1000元,而且还稳定。”天福村村民吕金海说。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让农民得实惠的还有王店镇红联村。2022年,红联村启动建设“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在规划总面积达11660亩的希望田野上,依托地势平坦的农业空间、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及集约复合的村庄建设空间,进行碎片化整治。
“小田”变“大田”,怎样做好管理?红联村给出的答案是“数控”。红联村“万亩方”对基本农田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建立数字平台展示馆,在农田核心区关键位置布设监测设备,实现土壤、水质、病虫害、监控数据及画面的实时监测,及时告警异常情况,进行远程调节和控制。
“数控”也改变着传统耕作的习惯。通过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功能恢复、耕地生态建设等各项工程,推动建成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都市型农业,采用集中连片承包模式,统一经营种植,帮助农民增收。
依托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红联村还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有机整合区域内的东兴奶牛场,解锁土地新价值。2023年,总投资2.7亿元的“牛花花小镇”暨东兴种牛智慧牧场项目开工。牛花花露营营地、牛哞哞萌宠乐园、牛果果采摘乐园等一批特色景观节点落地,在村里形成了“牧业+生态+旅游”的全场景业态。红联村也成为了全市首个奶牛主题特色旅游村。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秀洲坚持把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不断强化耕地保护,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2023年,秀洲区粮食总产量3.08亿斤,全区新增补充耕地2000亩,耕地功能恢复7000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4%。秀洲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拓展补充耕地来源,落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稳牢发展“压舱石”。
耕地保护需要全面激发积极性。“秀洲深化落实耕地保护补助资金发放工作,补助最多的村达100万元以上。”秀洲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有了奖补资金,村集体和村民参与耕地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大大提高。2023年,秀洲区共拨付耕地保护补偿资金4417.97万元,真正实现“谁保护,谁受益”,为推进全区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接下来,秀洲将继续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不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优化农用地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上述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