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来,临海市供销社以全省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实施市试点建设为契机,聚焦为农服务主责主业,全面开展“田蜜供销”农事托管服务,稳步推动“小农生产”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变,实现土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市已打造粮油、西兰花等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3个,创建省级农机服务中心3个,省级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4个,推广示范农田1.5万余亩,完成服务面积30万亩(次),服务农户约8.3万户。
一、多元合作,构建农事托管服务集群
一是“农事矩阵”集约化服务。构建“1+X+Y”为农服务坐标轴,即以“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为联结点,X轴横向整合30家区域农合联、产业农合联服务资源,Y轴纵向打通全市各镇(街)25家农事中心、农事服务网点,矩阵式下沉农业生产、供销、信用等服务功能,集约化开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社会化服务。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8%、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90.25%。
二是“运营公司”市场化运作。探索“政府搭台+村集体入股+共富合伙人投资运营”模式,联合社属(集体)企业、农合联、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等经营主体组建田蜜供销服务公司,搭建“强村公司发展项目—配送公司收购配送—直营店兜底销售”三级市场化运营框架,因地制宜导入适合乡村发展的种养殖项目、产供销模式,带动农企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目前,共组建社会化服务公司2家、强村公司4家、直营店6家,入驻涉农企业218家,吸收社会资本超2200万元。
三是“服务联盟”专业化指导。成立“田蜜供销”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将种植大户、农技人员、科研专家纳入“农管家”名册,定期开展无人机植保飞防、养种技术培训、种植风险规避、育秧烘干仓储、农产品渠道拓展等服务指导,着力提升农业综合服务能力。目前,已有养殖业、种植业、农业服务业、科研院所等398人,开设农技培训35场次,接待田间问诊594次,受益农户达1300余人次。
二、要素集成,贯通农事托管发展筋骨
一是资源匹配,释放发展动能。聚焦育种、管收、烘干、储藏等薄弱环节,因地制宜研制和引进田间轨道运输机、撑杆式喷雾器等农机具设备,提供水稻育秧、机插、稻谷烘干、无人机植保、机械维修等百余项服务,有效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目前,全市先后引进大型农机具782台,建成数字化育秧中心9家、自动化粮食烘干中心14家,育秧能力达12000亩,批次烘干能力达2000吨;山地单轨道运输机保有量3300条,数量居浙江省第一,占全省总量的30%。
二是政策扶持,叠加发展效应。出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的若干意见》,配套机械化栽植、植保无人机、烘干加工、农资采购等项目扶持细则,并加大农合联在线推广应用奖励力度,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发展、农机普及提供立体多维政策保障。目前,累计受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81.734万元,扶持农户购置农机具1676台(套),惠及农户1194人次。
三是保险兜底,强化发展保障。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服务数据共享、信息对接,创新推出“申请险+气象指数险+价格指数险+被侵权险+种植业险”全链保险,并依托e农险系统,开展无人机技术高空俯视农险验标、勘察农田等工作,实现受灾农田精准定损、快速理赔。目前,已提供各类风险保障超1.05亿元,承保农田面积10.52万余亩,惠及农户331户。
三、精准服务,激活农事托管产业活力
一是连片开发,实现节本增效。探索土地集中连片托管模式,将行政村零散农田打包由运营公司集中管理,通过借助多光谱无人机巡田测报技术,配套建立病虫统防统治农户档案、植保配药方案和动态数据库,统一开展耙田、机插、谷种飞播、收割等服务,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试点区域地块数从200块减至7块,单个地块由原平均1.2亩变成25亩,预计节药30%、节水90%,节约人力投入80%,较常规种植增产10%,品质提升15%。
二是订单运营,提升种植效益。以农产品供需匹配为导向,建立“基地托管、订单生产、直采直供”的供销模式,由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强村公司、农产品配送公司等联合承接订单农产品耕种、管养、加工、销售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流程,推动订单农业循环、绿色发展。目前已建设蔬菜保供基地6400亩,带动农作物产值增长10%,收购单价平均提升20%,流转农田户均年增收上万元。
三是数字监测,推动产业升级。成立柑橘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数字果园”工程,通过打造智能巡园、AI果识、气象感知、农品展示等模块,实现托管地块数字化、柑橘身份标识化、农产品溯源规范化管理,有效提升果品品质和附加值。目前柑橘亩均劳动成本节约20%,种植成本降低0.2元/斤,因天气、虫害等损耗率降低至25%左右,柑橘产量较上年增幅30%,2023年带动周边2000余户果农近5000亩果园增收超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