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政府有关部门 > 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 其它信息 > 学习借鉴

瑞安市供销社农村产权服务中心盘活村级资产 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4- 03- 07 09: 3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供销合作网

瑞安市供销社下属农村产权服务中心自2019年6月开展业务以来,致力于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升农村产权要素流转服务,实现共富新图景。累计完成村集体项目456宗、986个标的,涉及20个镇街226个村经济合作社,总交易额24.4亿元,溢价率为7.26%,为村集体额外增收超1.6亿元。2023年,瑞安市供销社针对交易收费偏高等问题,联动该市纪委、市委巡察办、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推出“一篮子”降费措施,成功打造全省首家村集体资产“零成本”交易平台,为活跃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一、筑牢规范“篱笆墙”,守住公正交易底线

一是建强制度堡垒。因地制宜出台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交易规则,明确交易收费项目和标准,形成管理精细化、交易规范化、市场透明化的村级资产交易平台。联动市纪委、市农业农村局出台《瑞安市农村集体资产交易行为规范(试行)》文件,要求市场评估价或询价5万元(含)以上的集体资产交易必须在产权中心进行,从源头上规避不规范交易行为。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为保证线下评估工作规范公正、拍卖流程公开透明,引入专业拍卖机构为产权中心拍卖会员,建立评估公司备选库,参与市场运营并提供法律、金融服务,修订出台拍卖会员管理办法、项目评估摇号细则,对拍卖会员、评估机构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公开招募15家拍卖行,入驻6家评估公司。

三是强化督查整改。配合市委巡察办做好“瑞安市村级资产出租不规范”巡查整改工作,全方位核查进场交易涉村数据。配合市纪委、农业农村局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违规处置专项治理工作督查,持续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全过程监督,有效遏制村集体资产违规出租、租金拖欠等行为,守护好农村集体“钱袋子”。经巡察整改,村干部对规范交易的意识普遍增强,如仙降街道林光村36处出租项目中,20处商业店铺原打包为2个标的出租,2023年村干部及时叫停,同时延长租期至2年,有效避免转租的情况发生。

二、深耕致富“责任田”,激发闲置资产活力

一是把好降费重点关。合理设计公告登报费、评估费、服务费收取方案,打消村方在入场交易费用方面的顾虑。调整后,由买受人承担的服务费在原来基础上整体下降10%,公告登报费、评估费由村方支付调整为由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支付,实现村方零成本进场交易,整个交易总成本下降约20%。2023年7月以来,已为村集体节省支出约58万元,为买受人节省约27万元。

二是抓好助农致富关。率温州之先启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完成首宗农房(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鉴证并颁发流转证书,办理13宗327间农房(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鉴证。盘活沉睡资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如北麂乡立公村麂海心踪石头房民宿已先后流转24户35间闲置农房。依托业务创新和资源整合,实现农村资产资本化、农村资源市场化、农民增收多样化,如2023年5月,瑞安市湖岭镇大同村阳光小区一处房地产5年租赁权项目首年租金为7.7万元,经过激烈竞价,最终以23万的高价落锤成交,总溢价率高达198.7%,整个项目为村集体额外增收约76.5万元。累计为瑞安村集体额外增收1.59亿元,平均溢价率为7.05%,最大溢价率198%。

三是做好便民服务关。通过提供流转信息的发布、撮合等各项服务,帮助农房挂牌流转,实现转出方和转入方的高效对接。出具瑞安市农房(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业务“最多跑一次”详文,对地区偏远出行不便的村民进行上门服务。创新使用权流转整合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再流转模式,有效解决转出方与意向方沟通对接困难和签订合同不便等问题。

三、打好数字“创新牌”,延伸交易网络触角

一是开发便民“云服务”。完善线上交易流程,寻求外部合作,作为全国首家供销社企业入驻阿里拍卖,打破传统线下交易时间、地域限制,节省拍卖场地费等额外支出,实现交易“零次跑”。目前已完成线上交易47宗,交易额约8169.84万元。

二是实现自主“一键办”。投用全省供销系统首家自助线上交易平台(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网),提供一站式免费、专业性服务,挂牌11宗,成功交易10宗,成交价共计约767.85万元。如桐浦未来乡村粮菌循环农业示范项目通过网上申报,仅用一周时间完成50亩6年土地经营权流转,总交易金额30万元。

三是建设精准“信息库”。深化推进平台信息化建设,开发农村产权交易后台数据库,提高数据加工、业务处理、信息管理效率,设置临期租赁项目提前预警,打造高效高质的信息化平台。整合农村产权网站与“三位一体”智农平台(二期)数据信息,在“三位一体”智农共富平台农村产权专区植入评估摇号系统及交易后台数据库,确保产权交易透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