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秀洲区司法局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机制建设,通过资源优化、品牌引领、人才培育,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基层。
一是推动资源优化,绘写新“枫”貌。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探索设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区级层面建立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物业纠纷等9个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镇级层面结合本地实际,先后建立了劳动争议、知识产权(全市首家)等15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实现了矛盾多发易发领域专业调委会建设的全覆盖。以洪合镇为例,新居民众多,毛衫行业发达,该镇建立了新居民调委会、毛衫市场调委会,其中“三乡”“三情”的“以新调新”模式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以来,全区共成功调解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4158起。
二是加强品牌引领,绘画新“枫”采。区司法局积极推进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调解工作品牌,形成具有秀洲特色的人民调解经验。在全区已经建成的19个“个人品牌调解室”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并选聘在群众中拥有较高威信、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公安民警、老党员老干部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切实向群众提供更方便、有效、专业的人民调解服务,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综合利用互联网新媒介,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司法行政工作不断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品牌质效。
三是破解人才密码,绘制新“枫”景。针对调解员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秀洲区深入实施“青蓝工程”三年培育计划,发挥骨干调解员“传帮带”作用,将自身的工作经历和调解技巧传播给更多的调解员。实施“人才智库工程”,在律师、司法鉴定、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中吸纳专家45名,实现“专业人员化解专业矛盾”。夯实村社调解力量,充分发挥村(社区)专职调解员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实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遇到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打造“门前调”秀洲调解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