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课堂 文化共传承丨新塍镇“非遗进课堂”项目对接工作会在成校召开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民族精神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秀洲区新塍镇作为全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小镇,汇集了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9项,区级17项。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遗,扩大“非遗进课堂”项目覆盖面,9月11日上午,新塍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牵头组织杭师大附属新塍中学、杭师大附属磻溪小学“非遗进课堂”项目负责人以及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许欢欢、陈渊明、周利萍等参加此次项目对接工作会,新塍镇文创旅游管理中心吴佳玲到会指导。 据了解,自2022年10月以来,新塍镇成校在新塍镇中学持续开展此项目,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活动,丰富学校拓展课程内涵,广受师生好评。今年上半年,学校推荐的新塍彩蛋绘画和纸凉伞灯彩两个非遗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度浙江“云上老年大学”课程开发目录,完成课程拍摄工作。今年下半年,学校将“非遗进课堂”项目延伸至磻溪小学,同时新增天福蚕桑生产习俗等非遗项目,希望能够得到非遗传承人的大力支持,共同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让年轻一代能够近距离接触并深入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新塍镇文创旅游管理中心吴佳玲表示,非遗项目通常难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往往导致它们的传承面临困难。此外,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往往年龄较大,进一步加剧了传承的紧迫性与难度。此次镇成校搭建“非遗进课堂”项目平台,可以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丰富学生社团学习内容,推动非遗的传承。课程的具体安排细节和时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新塍镇成校、杭师大附属新塍中学与磻溪小学项目负责人与各位非遗传承人就开课时间、课时安排、学生筛选、材料准备等细节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未来,新塍镇成校将持续实施此项目,丰富共富学堂之青色文化学堂内涵,深化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相关传统技艺,为非遗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