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秀洲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破局“大区小城”,撬动“千万工程”,优化产业布局,加速城乡融合,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助力嘉兴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新塍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21年列入国家级试点,新塍镇等2镇(街道)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22年列入全省首批试点,2023年秀洲区土地综合整治列入省级共富试点。2022、2023年新塍镇富园村、王店镇红联村项目获评省级精品工程,今年4月“万亩方”和粮食安全工作获刘国中副总理调研肯定,土地综合整治连续两季度获评全省“十大工程”五星。
(一)聚焦提质增效,全力推动农业规模化。一是建好高标田。按照“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要求,2018年以来复垦出的土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整治区块亩均投入最高达1.7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3.4万亩。二是产足责任粮。坚决扛起粮食生产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4%,2022年产粮3亿斤、列全省第7,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省产粮大县。三是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标准地”建设,储备标准地1.9万亩、建成9800亩,成功吸引农业龙头企业五芳斋承包1万亩,开展“育、繁、推”一体化培育,构建从“种子”到“粽子”全产业链。2022年种业销售额超5亿元、增长30%以上。
(二)聚焦“千万工程”,全力推动农村现代化。一是做优村庄规划。聚焦农户居住零散、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高质量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全区农村居民点从1600余个优化为“5个新市镇社区+195个保留点”,推动农户集中居住,构建和美新乡村、城乡融合新社区联动格局。二是建设和美乡村。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施全域秀美整治工程,推动村庄变景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1条、美丽乡村风景线7条、未来乡村3个、3A级景区村庄13个、特色精品村23个,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三是发展美丽经济。大力引导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以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潘家浜村为例,村民投资乡村旅游业累计已超过3500万元,2019-2022年连续四年游客人数超过300万,旅游综合收入超8500万元,每户每年平均增收6万元。
(三)聚焦城乡融合,全力推动新型城市化。一是做大中心城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引,规划建设嘉兴运河湾新城,列入嘉兴市“一心两城”,形成“一主城一枢纽四城镇”空间布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激活流量空间,推动资源向嘉兴国家高新区、运河湾新城、临空经济区“三大平台”倾斜,人口向运河湾新城集聚,主城区面积从13平方公里拓展至98平方公里,人口承载力从70万人提升至200万人。二是保障农民权益。创新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农户承包经营权股份化、集体经济股权活化,充分尊重农户意愿,提供“公寓、自建、货币、房票”等安置方式,2018年以来公寓房安置5121户、联排自建宅基地2379户,农村户均宅基地从1.2亩下降为0.4亩,节地率64.4%。同时,首创农民进城登记备案制度,对搬迁进城的农民实行居住地登记备案,户口保留在原农村户籍地、原有权益不受影响,并就近享受城市优质服务,推动1.8万农民“无感进城”。三是供给优质服务。通过土地综合整治,1072.3亩节余指标全力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重点项目,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衡,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校际差异系数列全市第1、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国家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基层就诊率、县域就诊率保持全省领先,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顺利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