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暖阳照耀着大地,一组组蔚蓝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经过十年孕育,光伏产业已经成为秀洲发展的一张“金名片”。2022年,秀洲光伏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310.54亿元,同比增长64.3%。
在全国光伏产业“高歌猛进”的背景下,光伏绿色链条“最后一公里”——光伏组件回收的问题持续引发关注。一个光伏组件的寿命通常在25年左右。面对即将到来的组件回收高峰期,如何妥善处理“退役”后的光伏组件?如何实现高效规范回收利用?其中是否存在发展的新机遇?
向“绿”而生 逐“光”前行
秀洲再次率先破题
破题开局:
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落户
光伏组件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主要由玻璃、背板、电池、铝边框、EVA、铜焊带和接线盒等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多数材质,如玻璃、铜、铝、硅、银、镓、铟等,都可以回收利用。
但是,像含氟背板等存在回收难、污染环境等隐忧,一旦“流落民间”,后果严重。“过去90%的光伏组件背板是含氟背板,不能烧,不能埋,否则会带来不可逆的环境污染,对人体也有重大危害。”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秘书长吕芳介绍说,含氟背板的回收利用好比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必须突破它。
目前,我国光伏组件回收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政策体系不完善、废弃光伏组件获取难、回收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难题。
如何破难?2022年4月,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落户,秀洲开始创新尝试,打造面向全国、链接全球的光伏回收、产业咨询、政策研究的服务平台。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宋晓明看来,光伏是绿色清洁能源,但这并不代表光伏制造天然就具有绿色属性。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将实现光伏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减轻环境负担,还可以培育新兴产业。
在拥有产业集群优势的基础上,办好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秀洲就是要给绿色光伏拼上“最后一块拼图”。
创新探索:
从链接到闭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成立一年来,秀洲凝聚力量、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光伏回收技术创新和评价、光伏回收关键装备研制和示范、光伏回收市场发展和培育、光伏回收标准体系制定和推广、光伏回收政策法规研究和建议,探索光伏回收投融资和商业模式,全方位推动光伏回收相关工作。
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的落地催生了一个新兴的产业链——光伏回收在秀洲破壳生长。
“去年,我们和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达成合作,共同成立了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就是想在光伏产业链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不光是从生产端,也要在发展末端建立回收机制。”秀洲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斌表示,目前光伏回收产业在国内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高新区将提前谋划布局,后续也会和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制定相关合作机制,比如推出和发布行业标准,积极谋划引进国内外相关的光伏回收项目,构建光伏回收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还编制发布了2022年《中国光伏回收和循环利用白皮书》。全书共9章、7万多字,是中国第一本全面介绍光伏产品回收和循环利用行业特点、国际动态、市场预测、技术趋势、产业状况、标准认证、最新政策、项目发布、重点企业等内容的行业白皮书。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主任宋登元介绍,“我们国家是一个光伏制造大国,也是光伏应用大国,解决光伏组件回收以及再利用的问题,有助于国家光伏产业持续健康绿色发展,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清洁能源革命作出中国贡献。”
聚力成势:
构建全国首个“无废光伏”建设标准
如今的秀洲已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光伏新能源示范高地,面对“双碳”风口下的巨大机遇,秀洲光伏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令人期待。前不久,第三届光伏设备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论坛暨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2023年会在秀洲区举行,也对秀洲光伏发展提出了更高期许。
企业在加速行动。
嘉兴阿特斯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工艺升级,在实现绿色转型的同时升级绿色利益。如在加料环节,创新采用“裁剪用料包装内衬”的加料方式,节省原料约3.5%;在组件加工环节,通过改进光伏电池板胶膜铺设工艺,实现胶膜卷无缝拼接,大大降低了固废的产生。
政府在全力助推。
为持续推动光伏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推动光伏产业链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秀洲发布了《秀洲区“无废光伏”建设指南(光伏组件)》《秀洲区“无废光伏”产业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
出台《实施方案》,旨在以光伏产业固废管理升级为突破口,探索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链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光伏绿色生产秀洲模式。
同时,谋划产废源头减量化、分类贮存规范化、收集转运专业化、资源利用最大化、打造光伏绿色产业链以及固废规范化管理六大工作举措,实现固废全流程闭环管理。
《建设指南》则是聚焦企业实践实操,针对性指导企业开展“无废光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