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协会成立 | |||||||
|
|||||||
江南粮仓,文化之邦,7000年的文明史,2500多年的文字史,流淌着2300年的大运河造就了秀洲璨若星河的历史文化。12月23日上午,嘉兴市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协会成立大会举行,会议推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名单,并召开了嘉兴市秀洲区非遗保护和发展协会一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协会是嘉兴市目前最早成立的一家县市区级非遗协会,它的正式成立不仅是秀洲区非遗届的一件大事,也是嘉兴市非遗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标志着秀洲区的非遗保护和发展事业已经率先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秀洲区非遗协会的成立,是发挥社会组织参与非遗保护的一次有益探索,是拓宽非遗社会化保护路径的一次重要实践。”秀洲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协会成立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秀洲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网船会、香桥会、纸凉伞、新塍糕点等5项国家级、省级的非遗项目,有施顺观、张金寿、李同章、姚玉根、朱月祥等为代表的83位非遗传承人,还有遍地开花的非遗教学基地、非遗小镇、非遗工坊等等。近年来,秀洲区非遗工作的成绩可圈可点,省市非遗工坊创建量和市场销售额均列省市前列,五芳斋成功创建省级首批非遗体验基地,茶香粽喜获浙江省“非遗茶生活”传统工艺原料联创类铜奖。 “秀洲区非遗协会将围绕‘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任务要求,积极学习省、市和兄弟县(市、区)非遗协会的先进经验,紧紧依靠本届理事会和全体会员的智慧力量,秉持“联络、协调、服务”的工作方针,协助政府、动员社会、联合团队、服务会员,切实当好政府、市场、行业三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推进秀洲区非遗保护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秀洲区非遗协会第一届会长陆志芬表示。 非遗是文化嘉兴的靓丽名片,是“重要窗口”的鲜明标识,而非遗保护协会是擦亮名片打造标识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推手。 秀洲区也将充分发挥区非遗保护协会协调沟通的纽带作用,深入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持续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内容供给,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全民参与力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公共文化普及,融入未来社区建设,融入文旅投资计划,深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和全域旅游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