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摄影 记者 冯玉坤
与时间赛跑,与风雨同行。
风雨之下,是集中统一、全区一盘棋的高效调度指挥。
风雨之下,是共克时艰、守望相助的人间大爱。
风雨之下,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坚守。
连日来,秀洲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迅速响应、冲锋一线,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声声“别担心”,一句句“让我来”,一个个小细节、小故事诠释着双向奔赴的暖流,成为这座城市战胜“梅花”的信心与力量。
争分夺秒 恢复市容环境
昨天上午,秀洲区高照街道嘉兴花园西侧小公园内的树木出现倒伏情况,秀洲区园林市政管理服务中心派遣工作人员用吊车运走后,立即组织环卫工人清理残枝落叶,清扫路面。
台风“梅花”已逐渐远离,但强风及暴雨给市政设施及市容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秀洲区各主次道路出现树木倒伏、路面积水、广告牌脱落、路灯路牌倒伏、残枝断叶堆积等问题。为快速恢复市容环境,秀洲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全员上阵、争分夺秒,开展一系列抢修和隐患整改工作,维护辖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新秀路和洪兴路交叉口,部分广告牌出现了破损与松动,区综合行政执法队新城中队的执法人员用工具将破损的广告牌拆下。
执法队员还集中对江南摩尔、秀新农贸市场、中关村、秀湖等区域开展共享单车清理工作,联系单车公司,将损坏、多余的车辆撤回处理,并组织人员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及店外经营乱象进行管理。
各执法中队组织人员对窨井盖等设施进行全面排查,通知施工单位及时对破损的围挡进行加固或拆除。
“上午,我们已经对主次道路进行了集中清理,下午基本进入了日常保洁模式。”秀洲区园林市政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晓婧介绍道,各环卫所根据办事处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对市中区范围内的短时积水路段、淤泥污物和排水设施等进行全面排查和清理,及时处置一些支路和街巷的路面垃圾、淤泥、漂浮物和积水,确保全面恢复道路环境卫生。
此次台风期间,秀洲区成立了防风巡查队、城市易涝点巡查队、建筑工地巡查队、人员转移巡查队、地下空间巡查队、交通运行巡查队等6支队伍,除了全面排查、消除隐患,确保各项防御措施落实到位,还在风雨过后恢复辖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上发挥作用。
对于辖区商务楼宇,新城街道、高照街道持续开展防汛抗台检查工作,针对沙袋储备、抽水泵运转等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督促楼宇物业做好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目前,主城区各幢楼宇企业均已投入正常运营。
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齐心协力下,两个街道主要道路通畅、各社区居民环境良好,未发现地下车库、地下室积水现象,居民生活逐步恢复常态。
避灾安置 构建“爱心屏障”
避灾安置点外雨势凌厉,避灾安置点内秩序井然、格外温情,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在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安置群众中传递蔓延,构成一个个动人故事,最终成为这座城市的“爱心屏障”。昨天,记者采访了医护人员、安置人员、村干部,回顾了避灾安置点里的暖心48小时。
社区干部:“你们安心住在这里”
昨天早上,安置在新塍镇花之秀酒店的居民陆续撤离,新塍镇虹桥社区党总支书记蒋红一大早就来到酒店,为老人配送面包、饼干等物资,并邀请医护人员为老人测量血压,并把他们一一安全送回家。
为做好台风“梅花”防御工作,9月13日下午,虹桥社区闻“风”而动,组织工作人员做好台风风险排查、人员转移等准备工作。考虑到安全,社区将19人转移到避灾安置点,为安置人员搭起一个温暖的“临时之家”。
安全保障有了,暖心服务也要跟上。“你们安心住在这里,早饭酒店会安排,中饭、晚饭我们会送过来。你们有什么需求随时告诉我们,老人家有心脏病、高血压的要让我们知道……”蒋红担心安置人员住在这里不适应,一直在各个房间巡查,主动与他们拉起家常,疏导心理压力,安抚大家的情绪。
“晚上看到安置人员都安心睡觉了,我悬着的心也算放下了。”蒋红说,风雨无情人有情,越是在这样的特殊天气下,越要让每一个安置人员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安置人员:“我在这里一切都好”
“我在这里一切都好,昨晚睡得很踏实,你们放心吧!”昨天一早,新塍镇沙家浜村安置点内,建设工人曾丰秀和远在福建的家人视频通话互报平安。了解到这里情况无忧,视频那头也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时间倒回到48小时之前,接到转移指示的曾丰秀正在一方小小的员工工棚里休息,接到通知要走的一刻,她心里还有些忐忑:“我将去到哪里?接下来会怎样?”
但是抵达的一刻,曾丰秀悬着的心安定下来。“这里有空调和热水,手机可以一直充电,有吃有喝,真的很好。”曾丰秀说,昨夜雨大,在室内听着外面的风声雨声,反倒睡得比较香,“我们住的安置点环境还是挺不错的,风又刮不进来,早饭晚饭有人发,洗漱也方便。”
昨天一早,曾丰秀临走前仔细打扫了安置点的卫生,还把门口的两袋生活垃圾带走了。
医护人员:“24小时随叫随到”
“医生,我这里划开了,有点流血了,麻烦帮我看看。”昨天凌晨2时许,在麟湖双创中心安置点,油车港镇卫生院院长余元东还在为受伤的邱大爷处理伤口。
“谢谢你们这么晚了还在为我治疗,有你们在,真是太安心了!”邱大爷对余元东的帮助充满感激,他说,这下就不用担心伤口感染了。
再早些时候,还有两名医护人员提着药品和医用器械,一摆好“摊位”,便有多名在此安置的建筑工人围了上来。
工友们有序地排队接受医务人员的检查和询问,每个人都量了血压。“谢谢你们啊,三四个月没量了。”56岁的蔡小平得知血压正常,安心地回去了。
“9月13日傍晚接到通知时,我们卫生院立刻成立医疗保障分队,我们24小时随叫随到,不间断地在安置点守护着大家,给高血压等慢性病群众测量血压,补充备用药品,并宣讲灾后防疫知识。”余元东介绍,此前,医护人员已对安置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并对安置点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消杀工作。
数字赋能 筑起“智慧防线”
今年第12号强台风“梅花”来袭期间,秀洲区各部门、各主体运用科技手段,通过数字赋能,筑起防汛防台“智慧防线”,守护一方平安。
台风过后,需要第一时间恢复城市颜值。昨天上午,秀洲区“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周迪凡通过“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发现,高照街道唯胜路西北侧有部分铁栅栏被吹倒,存在安全隐患。不到5分钟,在附近巡逻的执法队员与街道工作人员一起拆除铁皮板,消除安全隐患,上下联动形成闭环管控。
在“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监控道路积水等城市管理问题,发现问题后,实时截图记录,下派到权属单位及时解决问题。执法人员在巡查的过程中,也会拿着手机大小的“城管通”,拍摄道路积水等照片,进行GPS定位,并上传到“智慧城管”平台。
为减少城市运行领域的安全隐患,秀洲区以“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为抓手,依托“一屏两端”体系,启动跨部门防汛抗台“综合查一次”,全面拉紧防汛防台安全网。
由区综合执法办统筹,区综合执法局联合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开展城市运维、城市管理、水行政、人防等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查一次”,运用监管检查模块,实现线上“任务发起—执法检查—结果反馈”全流程闭环检查。
每年台风来袭,公路、铁路涵洞都存在安全隐患。王店镇现有69个涵洞,数量居全区第一。王店镇聘请“防灾管家”,为涵洞开展实时“体检”,确保过往车辆和人员安全。
王店镇南梅村的高家洋桥涵洞是沪昆铁路的一个下穿涵洞,也是当地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该涵洞呈“L”型结构,上下落差超过5米。去年,台风“烟花”来袭,该涵洞短时出现过大量积水。今年,王店镇利用智能化、科技化手段,在涵洞底部安装了一套电子水位计系统,能实时监测涵洞积水。
“防灾管家”颜徐超告诉记者,涵洞底部的电子水位计能实时上传信息,便于判断当前水位情况。监测数据同步传送到“秀洲水文”微信公众号,过往司机和行人只要点开公众号里的“汛情监测菜单”,就可以查询涵洞水位并判断涵洞是否可以正常通行。目前,王店镇4个较大且易出现积水的涵洞均安装了电子水位计。
“梅花”来袭前,王店镇3名“防灾管家”和各村(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对所有涵洞的排涝机泵和水位警戒标志实施地毯式排查,确保台风过境期间涵洞通行安全。南梅村党总支委员王大伟表示,村里安排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一旦发现涵洞出现积水,将立即开展排水作业,并做好交通引导工作。
9月14日晚上9时许,受台风“梅花”影响,位于新平路和秀洲大道交叉口的一处下水道被吹落的树叶堵塞,一时路面积水。新城街道应急管理站工作人员陈枢和其余6名同事正在路上巡逻,发现问题后,他们循着路面排水警示灯的光亮,精准定位下水道口并清理周边树叶,第一时间疏通了涝水点,整个过程前后仅花了6分钟。
如此快的速度,要归功于新城街道全面覆盖的路面警示灯。今年5月,新城街道受路面警示灯的启发,在主城区道路易涝点安装路面排水口警示灯,在多次尝试后,最终匹配了一款较为合适的太阳能警示灯,并逐步在辖区推广使用。截至目前,新城街道辖区21个易涝点位实现全覆盖,共安装警示灯205个。
警示灯24小时闪烁,即使被雨水淹没都能看到它的光亮,起到了定位装置的作用,能帮助工作人员快速找到下水道堵塞口。狂风暴雨下,它们宛如一个个“城市小卫士”,坚毅地发光发亮,为工作人员及时、精准排涝节省了很多时间,在这次的防汛防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新城街道应急管理站副站长符振海介绍,自9月14日晚上以来,新城街道应急管理站共出动人员380余人次,清理下水道堵塞问题180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