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政府工作部门 > 区教育体育局 > 业务资讯 > 教育信息

班主任小红书|第五期:寻隧道之光

发布日期: 2022- 03- 18 15: 4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秀洲区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以德育人,桃李芬芳。德育,只有深入人心,才能将德转化为言行。德育工作一直是上外秀洲建校以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金色钥匙,而班主任则是德育队伍的支柱,是德育工作的轴心。上外秀洲德育处开设“班主任小红书”栏目,为班主任们提供一个传声筒,一起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本期作者:杜思慧(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班主任)



寻隧道之光

一、案例背景

从教两年多来,班里一位叫小刘的孩子一直困扰着我。一年级时,他的行为习惯就严重缺失。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进行随心所欲地自由活动:自顾自地玩、在地上爬、撕纸等等。课后几乎从未做过作业,而是把作业本画得面目全非。二年级时,他离开座位的次数少了很多,但开始无缘无故地打同学,私自拿别人的东西,甚至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搞恶作剧。而当老师试图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得到的却总是沉默或谎言。

在几次家访中我了解到,学前时期,小刘基本上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直到上小学后才和父母同住。而爸爸的脾气暴躁,孩子一犯错就采用打骂的方式,却不教给他正确的处理方式,妈妈又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给予他陪伴和关爱。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着缺席和教育方式上的偏差。

两年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他的行为习惯进步了不少。如今,他不再扰乱课堂,能够静静坐下来上完一节课,还会偶尔参与我们的课堂,做作业的次数也比以往多了很多。但是他的是非观仍然比较薄弱,也不懂得怎样与同班同学交往。

二、事件阐述

最近,在一次数学体验与评价后,班里小陆同学的评价卷不翼而飞。然而,这张写着小陆字迹的卷子却出现在了小刘的课桌上。同学们发现卷子上的姓名、学号已经被擦改过,如今上面写着的是小刘的名字。这一下,大家都猜到是怎么回事了。

于是同学们都把矛头指向小刘,在教室里对着他大声喊“小偷!小偷!”小刘受到这么多同学的指责,突然出现了激烈的反应,他开始大哭起来,挥动拳头攻击周围的同学。

当我得知消息赶到班级时,小刘满脸通红,流着眼,一边大声辱骂着,一边背起书包冲出了教室。我立刻转身追出去,可是已经找不到他的踪影。后来,我沿着同学们放学的固定路线走,果然在楼梯上发现了他。令我惊讶的是,此时他正在用失落的脚步往回走。我叫了他一声,他抬头,眼神里是满满的委屈。

把小刘带回办公室后,我让他坐着冷静了一会,然后开始问他发生了什么。起初他不愿承认,我告诉他:老师喜欢诚实的孩子,说出事实老师也不会怪你,给你时间想一想这件事,想好之后可以告诉我。后来他慢慢地从说出一个词,说出一句话,到承认自己拿走了卷子并且擦改了名字,而这个过程花了将近半节课。而当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却一直沉默着。我说:你很诚实,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是非常棒的,关于原因你可以选择不告诉老师,但是你要知道,未经同意拿走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更不该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他听后若有所思,但仍然不愿意说出私自拿卷子的原因。

回到教室,同学们还在窃窃私语,我引导小刘向大家道歉,并且做出不再私自拿别人东西的保证。一些同学表示愿意原谅他,但也有部分同学仍然对他怀有敌意。

  1. 案例分析

    本次事件反映出小刘有四方面的问题:

  2. 有攻击性行为。这一行为最初的形式是——被父亲打,而他对这一行为进行了角色转换——打其他人。

  3. 易怒,遇事易冲动。同学们指责他时,他的反应很激烈,甚至直接背起书包冲出教室,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心情能够平静下来。

  4. 缺少规则的约束。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是小刘有意而为,但是他没有设想到这么做的后果,不清楚这是一件严重的违纪事件。

  5. 缺少人际交往。小刘遇事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愿和同学们进行沟通,在班级中的群众基础很薄弱。

    但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形成的,它们反映出小刘的教育存在着不少缺失:

    首先,家庭方面的教育有很大偏差。爷爷奶奶缺少规则意识,父亲对他的殴打行为又形成了错误引导,让他认为殴打是一种很平常的行为。而且父亲面对他的错误,往往不明确指出,不教给他正确的处理方式,只是用无声的殴打来解决,久而久之,小刘的是非观残缺不堪,心理上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再加上母亲工作繁忙,没能给予他充分的关爱。长期在缺爱又没有正确教育的家庭环境中,小刘的心理逐渐产生了扭曲。

    其次,一、二年级时,小刘较差的行为习惯已经深深被同学们记在了心里,无法轻易改变同学们对他的看法。所以仍有部分同学对他怀有敌意,也很容易激发他的怒气,从而做出更加冲动的事情。

    另外,在班级的任课老师间,我们没有形成合力。不同的老师对小刘行为习惯的要求不一致,这就导致小刘的行为存在起伏,长此以往,不利于帮助他纠正错误。

  6. 辅导措施

    针对小刘的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7. 正面强化,鼓励进步

    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闪光点的。而面对小刘这样全方面负向发展的孩子,找闪光点有一些困难。于是我主动制造机会,引导他表现自己。有时候我请他帮忙捡教室地上的垃圾,分发批改好的作业本,有时候我请他帮忙搬电脑、搬书本。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他其实是个热心的孩子,于是我交给了他更重要的任务——当领队小助手,辅助班干部管理路队的纪律。一段时间下来,他很积极,也完成得很出色。

  8. 聚拢人心,帮助进步

    班集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对小刘进行正强化计划的过程中,我引导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一起鼓励他。在课间,经常和同学们交流小刘做的好事,以及近期他的进步;请班干部制作专属于小刘的奖章,在课堂上颁发给他;也引导同学们多鼓励他,帮助他,送给他小礼物,一起见证他的进步。而之前对他有敌意的同学,我采取单独谈话,消除他们对他的排斥、厌恶心理。渐渐地,班级氛围变得更加融洽,同学们对小刘根深蒂固的印象也动摇了。

  9. 家校合作,助推进步

    要改变一个孩子,光靠班主任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寻求了多方的合作伙伴。我先与任课老师们达成了共同的目标,明确正强化的计划:多鼓励他的优点,多给他一些表现的机会。然后又进行了多次的家访,和家长达成一致:少些责骂,禁止殴打,适当放下工作,多陪伴他,弥补他之前缺失的关爱。在校,我也给予了小刘更多的关注,经常与他谈心,交流当天发生的事,肯定他正确的行为和做法,并且奖励他进步的小礼物。

  10. 辅导效果

    从一年级到现在,小刘已经断断续续进步了不少,但这大半个学期以来,他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在学习上,他虽然偶尔开小差,但是经常参与课堂回答,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能够按时完成课后的作业,准时上交;面对作业订正,也不再拖拉,而是积极找老师批改。

    在日常行为上,经过老师的提醒,他能够及时改正自己不恰当的行为,并且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在人际交往上,他和同学们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经常帮助他人;面对一些同学间的矛盾,他能够试着和对方沟通,主动承认错误;当其他人有不恰当的行为时,他甚至能够站出来提醒他们,引导他们改正。班里的同学们如今也喜欢上了小刘,经常向我汇报他的进步,有时候还会主动送给小刘夸奖的掌声。

    与她妈妈的交谈中我也得知,如今爸爸不再殴打小刘,而是每天辅导他的作业,经常和他一起复习功课。周末时,他们会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家庭氛围和谐了不少。

    六、案例反思

    小刘的案例历时很长,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掌声》这篇课文表现了鼓励的美好力量,小刘的进步让我更加坚信鼓励的伟大作用。即使是这样的孩子,手里也攥着一颗闪光的石头。只要我们能够打开他的手,发现他的闪光点,就能用这束光鼓励他前进,令他从迷茫的成长隧道中走出来。今后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先从行为背后的根源入手,尝试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联合多方的力量,给予他充分的关爱,关注他的优点和特长,让他慢慢地转变思想,融入进班集体中,找回自信,找回正确的路。

    虽然小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改正也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坚持到底。

    我们的教育之路,其实都是如此,难免有一些瓶颈和难题,更不用说作为一名新班主任刚刚起步时,由于经验不足经常陷入迷茫,有时候也会焦虑不已。但是,教育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不应该急于求成,静下心来多思考,多想想现象背后的原因,在每一天、每一个阶段都辛勤地耕耘。春华秋实,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收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