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人,桃李芬芳。德育,只有深入人心,才能将德转化为言行。德育工作一直是上外秀洲建校以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金色钥匙,而班主任则是德育队伍的支柱,是德育工作的轴心。上外秀洲德育处开设“班主任小红书”栏目,为班主任们提供一个传声筒,一起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爱是智慧的保护和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对这句话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一个班集体中,总有几个孩子来自于特殊的家庭,或父母长期在外,或父母离异,他们就像得不到阳光照射的小露珠,眼神黯淡无光,脸上找不到孩子该有的灿烂笑容,放任不羁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
10届学生中的Z同学,四年级由外地转入,刚来时很不适应这里的学习生活,作业经常不完成,尤其口头作业更是不当一回事,更为糟糕的是他不受学校纪律的约束,更不受老师的管束。开学第一周,跟多名任课老师发生了冲突。第一天,数学老师向他催交回家作业,他竟然把书包往地上一扔,大吼“我不读书了!”便怒气冲冲地冲出了教室!第一学期前半学期闹了好几出“出走事件”。整个办公室的老师,甚至全年级的老师满校园地找,好说歹说才劝进教室。他扬言不要老师管,还说在原来的学校,跟老师打架,还把黑板都砸破了。在他的内心,觉得老师找他交作业,就是伤害了他的自尊,让他难堪,出走是他逃避被伤害的方式。
面对这个对谁都充满敌意的孩子,我始终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对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相信他会慢慢感受到班级集体的温暖,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论述:每当一个儿童刚刚跨进校门的时候,我首先关心的问题就是:他跟自己的亲人和经常接触的人们之间有着怎样的精神联系? 有人非常、非常需要我,他们无限地珍爱我,感到有了我,他们活着才有意义。但是我也非常、非常珍爱他们,没有他们,我就不能生活,他们对于我也会无限宝贵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正常的道德发展,才可能有爱、幸福和劳动的和谐,而一个人的道德健康正是取决于这种和谐的。儿童跟亲人特别是跟母亲的温暖而欢乐的精神交往,跟父母亲贴心的亲近——这也是义务感的源泉。
经过了解,Z同学三岁父母就离异,且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几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他长期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四年级才跟随父亲转学到嘉兴。面对孩子学习的懒散和不守规则,Z同学的父亲既失望又气恼,几次对孩子大打出手。但暴打换来的是孩子更强烈的叛逆,越打就越不做作业,甚至早上出门不来学校,几次坐在公交车站发呆,幸亏有老师同学及时发现,及时把他连哄带拉护送到教室。他成天漠然地坐在座位上,脸上从来没有一丝笑容,对谁都是冷若冰霜。于是我找到他父亲,要求他不要打孩子,并努力培养父子感情。建议他晚上多陪陪孩子做做作业,双休日多陪他出去活动。这位父亲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放弃了原来经常上夜班的工作,并主动加入了嘉兴市秀洲义工协会,利用双休日带儿子一起参加志愿者活动。在此过程中修复培养父子感情,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我隔三岔五请他爸爸来接孩子时到我办公室交流,努力开导这位父亲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孩子改正缺点的时间,不能一味责备,看到一丁点的进步就要表扬鼓励。
我想任何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纠正坏习惯同样需要时间。在学校,我常常动员同学们主动跟他交流,邀请他参与课间游戏活动,让他有归属感。课间,我经常与他促膝谈心,谈他的家常琐事。终于,他慢慢被老师、同学真诚的关爱感动了。他回家告诉爸爸,这里的老师、同学待他很好。渐渐的,原本冷漠的脸上有了笑意,看到老师也主动问好,有时还主动跟老师拉家常。
后来我又联系了她在老家工作的母亲,建议她经常跟孩子通通电话,多关心一下他的学习和生活。我从他写的《我的妈妈》的文章中得知,他母亲寒假特地赶来嘉兴,陪了他几天,还陪他去月河街买了他喜欢的小灰兔。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个被母爱滋润着的孩子的温暖和欢乐!我把他的文章作为范文在班级讲评,并让他在班中大声朗读表达他的激动和喜悦的语句。我想,真切地体会和感受父母的爱,是一个孩子努力成为一个好孩子的力量源泉。那次课上,他笑了,笑得很甜。
慢慢地,他的作业态度也有了很大变化,不完成作业的日子渐渐少了,作文的字数也慢慢由原来的4、5行到7、8行、10行……后来有时也能写满一页。老师对他的要求也不再那么抵触,有时还主动让老师批阅他的习作,并高高兴兴地根据老师的指点修改作文。渐渐地,他完全改掉了不做作业的习惯,背诵作业比一般孩子完成得快。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该有的发挥,六年级毕业,他以优秀的成绩升入了初中!我想,Z同学的改变,是因为老师、父母、同学对他的理解、宽容,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他的自尊心。他的冷若坚冰的心被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同学之爱渐渐温热,催发了他的上进心!
本学年,班级中的J同学跟Z同学行为习惯有很多相似之处:不爱做作业,不受纪律约束,还逃课。每一节课,每一个课间,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这个孩子,竭尽全力想把他带入正轨。但一学期下来(由于疫情,实际只有两个月),我的感受是要追逐一个渐远的孩子太不容易,有时感觉近了,但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像一阵飓风把他吹得远远的。近了,远了,远了,近了的过程中,不是一个心力交瘁能形容的。
疫情期间,J同学成天听书、打游戏。据家长说,云课堂听课期间,他经常同时开着游戏页面,家长一转身就打开游戏网页,晚上打游戏或听书到凌晨1、2点钟。2个月的放纵,他完全无心投入学习,上学后就十分抗拒写作业,听课完全不在状态。更可怕的是行为越来越不可思议,不仅离开座位,离开课堂,还爬高走险。我感觉,听书和游戏就像“毒蛇”一样,紧紧缠住了他的心灵。他像中了“邪”似的,听课、写字,提不起一点劲来。我发觉,他有时也想好好学习,尝试拿起笔写作业,但往往不到10分钟就坚持不住了,他会沮丧地低下头,随之手中的笔也悄然滑落在课桌。有时鼓励他一下,他会重新拿起笔,有时却无动于衷,无异于“毒瘾”发作,常说头疼头晕。笔放到手中,又悄悄搁下。J同学其实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小时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不舍得给孩子说一个“不”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规则意识,没有立下该有的规矩。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也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他的教育,建议过家长询问心理医生,还跟家长商议:借给他《爱的教育》一书,让他每天讲一个故事给家长听,上学讲一个故事给我听。希望他的注意力从听书和游戏中转到看书中来,慢慢引上学习之路。学校也曾想尽办法唤醒他。一次,校长当着全班科任老师的面,郑重其事地向大家宣布:要是J同学再出现一次逃课行为,将被送回家静思。我怕他破罐子破摔,就向校长求情,宽限他明天有一次,还是可以原谅,只要慢慢改。
第二天他跟我拉了钩,说努力做到上课不随意离开座位。第二节是我的语文课,铃声想起2分钟后,他气喘吁吁地跑来了,说是走太远啦,是跑来的。看得出,他是在努力履行自己的承诺。但第三天他又不记得进教室了,也许反复也是必经之路。其实他内心也有过要好好学习的念头,就是不能坚持。我在想,是不是他的内心找不到一点精神的支撑,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在他的心里“妈妈是他的死敌”,爸爸从来不和他说话。
有一次谈话,我说:“你离开课堂不好好学习,妈妈该是多么伤心啊!”他的眼神黯淡了一下,随后又愤愤地说:“伤心个毛啊!她打得欢呢!”我愕然了,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话安慰他。我也想多联系他的父母,多谈谈这个孩子的教育,也多次建议他们不要打他。可是他还是经常会带着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来校。我也不敢多问他的伤痕来自哪里,跟他父亲的一次谈话中得知,他母亲经常会毒打他,下手很狠,以至于父亲经常要让他逃到外面躲避。我几次联系他们想去他们家里好好聊聊这个孩子,学校领导也很重视,建议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和他一同前往,但因家长忙而没有成行。
面对这个缺爱的孩子,我感觉他就像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没有帆的船只,它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更找不到助推的劲风,它在风雨飘摇中浮浮沉沉!我努力地想给他张上帆,可是任何一张帆的升起,帆绳的一头老师握在手中,另一头是父母攥在手里……
的确,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颗圣洁的小露珠,它是内心世界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事实证明,得到别人的保护,得到别人的宽容,得到别人的爱,是一个人前进的重要力量。只有懂得尊重保护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同情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和帮助他,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我们才会面对孩子的不完美时,能多一份宽容和保护,多一份耐心和等待。保护和宽容,是小露珠熠熠生辉的原动力,是教育的一种美丽!
本期作者:陆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