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时节,最美的事情,莫过于读书。2月16日下午,秀洲实验小学“秀rui”团队读书交流活动如期进行。寒假里阅读《重新认识课堂》一书的“秀rui”团队成员,齐聚二楼教师休闲吧开展活动。《重新认识课堂》是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的著作之一,全书共有五辑,分别是“课堂的样子——课堂无小事——课堂的另一种解读——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观课之思”。读完这本书,总体感觉就像和特级教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听贲老师娓娓讲述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中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秀rui”团队11名成员围绕五辑分别进行了观点交流。
沈佳欢和徐晴两位老师谈了对第一辑的读书体会。沈老师从“教与学——听与讲——问与答——想与实”四组关键词切入, 诠释了理想中课堂的样子,“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争先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表达,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充满有主见又不失童趣与深刻性的争辩。”徐晴老师用“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勤于记录”三个方面内省自己“是那个留心人吗”。
本书第二辑让新教师张怡想起了上学期参加区研训中心培训时的情景。当时,朱利俪老师就围绕着“守望课堂:课堂细节与有效教学”这一主题,从媒体应用、面部表情、肢体表现、教师位置、语音语调、课堂留白、提问方式、提问对象八个角度,向新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贲老师通过这本书传递的正是“课堂无小事”这一重要观点。许颖桔老师对这一观点也有深刻感悟,她认为“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应当是精雕细琢的,不流于形式而落于实处。”
陈浩老师以《让课堂静一静》为题,谈了阅读第三辑的体会。他讲述了初为人师时,教研员宋华良老师听他课后的研课细节。从最怕课堂静悄悄,到读了贲老师的文章,明白了课堂没有剧本,讲台不是舞台,教学也不是演出,让课堂静静也无妨。让课堂适时静一静,课堂既有意思更有思维发展的意义。高桂芬老师结合双减背景,要做到“提质减负”,我们的课堂需要转型,那么课堂要改变些什么?怎么改变?她谈了自己的思考,努力丰富自己,做到思行相伴,践行于课堂,立足于实际,才能让课堂焕发新生命。
林镧婷老师围绕“何为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三个问题,谈了对本书第四辑的读书体会。林老师说:“我们不应该着重强调孩子的答案是否与预设一致,而是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到了思维的路径,想到思想的感悟。”这一点引起老师们的强烈共鸣。孙娴婷老师以“听”“讲”——让学习真正发生为题,讲述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听”和“讲”的一些做法。读了贲老师的书让她明白了,在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对课堂发言的正确认识,并要对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内容进行指导。
魏怡婷老师说:读了贲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对“课堂”上所发生的故事,有了新的思考。学,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我们走着走着;学,教,也是一条不能丈量宽度的路,我们走走停停。接着她与大家分享了本书“第五辑 观课之思”8个案例的读后感。而第五辑同样给怀惠老师带来很多感触,她围绕“听课时,你记录了什么”这一章节谈了三点感触,一是在听课中传承他人的教学理念,二是在听课中促进自己对课堂再认识,三是在听课中积极互动与互联。她特地把陈永珍老师积累了多年的听课本带来给大家翻阅,每一本每一篇都凝聚了陈老师听课时的所思所想,值得年轻老师学习借鉴。
市学科带头人孙雅民副校长为本次活动作总结讲话,他从三个不等式“教≠学”“学≠学会”“学会≠会学”强调了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让老师们更深切地体悟到“教在于听,学在于说”的意义。最后他带头领学了该书的重要章节,并勉励大家:一路走来,可别忘了曾经走过的路。适时地回首,是为了更好地认知当下,瞭望未来。
本次活动,更多的教师养成了“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切实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的素养,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