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索引号: 330411ZF000000/2021-18656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生成日期: 2021-07-06
文号: 来源: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索引号: 主动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生成日期: 2021-07-062021-07-06 10:17:52
文号:
来源: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嘉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秀洲分局关于区政协四届五次会议第46号提案问题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07-06 10:17 浏览次数:

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秀洲区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推动城乡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地处浙江嘉湖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前沿,嘉湖片区成功入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给秀洲区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秀洲区农村涉及5个镇、105个行政村,共1642个自然村落,现有农户总数6.31万户,自2009年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以来,全区共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08个,搬迁安置农户9189户,初步建成58个城乡一体新社区,新增耕地面积11523亩,获取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1398亩,其中50%左右用于农民建房安置,8%用于基础设施,22%用于工业用地,20%用于经营性用地,实现户均节地0.47亩。

根据相关规划,至2025年全区计划建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千户万亩”示范区7个,其中新塍镇已列入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其他4镇各建成一个以上项目。整治项目涉及29个行政村,整治面积20万亩,搬迁安置农房1.5万户,建设用地复垦1万亩,土地开发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6万亩。

二、主要问题

1、资金平衡困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涉及范围广、搬迁农户多、工程量大、实施周期长,资金需求量比一般土地整治项目更大,目前省、市两级尚未出台资金补助政策,资金很难平衡,大部分镇目前难于承担大量搬迁安置补助、安置房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支出。

2、项目选址困难。根据区政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计划安排,2021年开始要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全区9.24万亩农村建设用地有10437个图斑,1800多个自然村,分布“小、散、乱”,全域土地整治区域要求集中连片,复垦质量要求“占水田补水田、占优补优”,我区南北资源不平衡,王江泾、油车港二个镇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宅基地户均面积只有0.7-0.8亩,搬迁安置成本高,项目选址和实施难度大。另一方面,由于建新区征地难、空间指标紧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原因,项目安置区的选址也有难度。

3、土地承包准入机制不够完善。近年土地综合整治后引进的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存在非粮化倾向、个别甚至有非农化倾向,有的规模偏大、模式落后、经营困难。整治后的农业空间特别是成片高标准农田开发利用的产业定位规划管控和配套政策等都有待进一步优化,基本农田示范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种粮属性有待强化,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农户转产转业优先权有待充分体现。

三、意见建议

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和建设规划,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全域整治需求与城镇发展相结合,对于全域整治项目不能强求项目资金自行平衡,应在资金方面出台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努力调动村级工作积极性和农民参与积极性,增强村级组织服务管理能力。项目成功实施的要给村里留足资金和指标奖励,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拓展农民创业就业增收保障新途径,有效增加薪金、租金、股金等收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2、探索农民建房解决新方法。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优化农村居民点“1+X+Y”规划,采取多种安置模式落实农民集聚建房。一是做大“1”,保障城镇周边涉及村的安置,引导农民居住主要向镇区集聚,采用公寓式安置,享受就地城镇化的红利,充分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二是调优“X”,调优村庄布点和规划,在条件允许下,每个行政村安排一个集聚点,加强规划点农民建房户型设计、小区布局、绿化等风貌设计,加强幼儿园、居家养老、菜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高“X”点吸引力。三是做美“Y”,严格农房风貌、户均占地面积及层数层高管控,留住保留点江南水乡风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宅基地退出机制,有效保障美丽乡村建设。

3、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强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做好产业项目准入。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产业区的规划管控和姓农姓粮属性,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先支持转产转业农户从事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积极探索农旅结合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全方位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丁峰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们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工作的关心、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建议”的提案,已由区政协、区政府办交由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主办。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的建议

区政府正在出台《秀洲区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根据浙江省《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重要窗口”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意见》确实施主体对开展全域土地整治的村按集中连片规模程度予以结余指标3%的增减挂钩指标奖励(按复垦新增耕地入库面积计算),在项目通过整体验收后执行。奖励指标由镇统筹用于涉及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等用地,或由全域土地公司统筹收购,统筹收购价格为每亩80万元。

二、关于“探索农民建房解决新方法”的建议

区政府正在出台《秀洲区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镇以《秀洲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为基础,同步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列入省级示范的项目同时编制永久基本农田调优方案,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集聚,采取多种安置模式落实农民集聚建房,鼓励公寓式安置。先行启动火炬社区、陈家坝社区、沈家桥社区、马桥社区等公共配套完善的高品质社区建设。区政府202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鼓励实施公寓式安置的意见》,明确了农房及附属物与宅基地处置政策和安置方式,包括公寓式安置、异地联排安置及货币安置。

三、关于“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建议

对于土地承包准入机制不够完善问题和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建议中,秀洲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工作要求,多措并举推进“防止耕地非粮化”。

一是实行“田长制”加强粮食功能区管护。针对我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涉及92个行政村,每个村粮食功能区均设立田长和执行田长。加强检查巡查,建立健全退林、推草、退鱼、退藕等还田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体系。其中14个村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及6位副区长领衔担任田长,由镇长、分管副镇长、村书记等共同担任执行田长。

二是积极推进“非粮化”还田工作。秀洲在全省率先大面积启动“非粮化”耕地的清退还粮工作,坚持按照优先保障粮食生产的原则,下大决心,花大本钱,因地制宜,分类分批清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特别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草皮、苗木和挖塘养鱼,以及一些低效的或有损耕地质量的果蔬作物,努力减少“非粮化”的“存量”。2020年完成清退还粮面积12616亩。

三是调整优化种粮奖补政策。一是加大粮食扶持政策力度。2020年在省市规模种粮补贴增加50元/亩的基础上,区再增加40元/亩的规模种粮补贴。对集中组织散户秸秆翻耕还田的村,给予村80元/亩的秸秆补贴,由区镇两级共同承担。秀洲区还加大了稻渔综合种养专项扶持力度,最高一次性补助可达1100元/亩。二是调整对村耕保奖励办法。奖励资金与村流转备案管理情况挂钩,要求不低于30%的奖励资金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流出承包地农户的租金补贴,极大地提高了农户流转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三是镇级政策因地制宜,针对各自种植结构特征,采取各种措施还粮,并出台相应的补助政策。

下一步秀洲区将落实全省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统一行动。一是对耕地非粮化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利用无人机航拍形式,摸清全区耕地种植结构与分布,对我区各类种养殖结构以及耕地非粮化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并以此作为区对镇、村两级粮食生产、耕地保护工作精准考核奖罚的依据;二是启动第二批1万多亩“非粮化”耕地的清退还粮工作,努力减少“非粮化”的“存量”。三是继续完善对村耕地保护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耕保奖励资金发放与种粮面积挂钩,与村土地流转备案管理情况挂钩,切实强化村一级管好耕地和稳定粮食生产的责任,防止“增量”。四是加强对各村考核奖励,激励村干部积极推进退“非”还粮工作开展。

嘉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秀洲分局

                          2021年5月26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