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稻,百公斤鱼,万把元钱”,这是“稻田养鳖”模式的经济效益。这些年,新塍镇在大力推进稻鳖混养模式,种养面积扩大了60多倍,甲鱼年产量达到了200吨,这么多甲鱼投向市场,不知道好卖不好卖,价格又怎么样?
在秀洲区稻渔种养示范区内,种植户凌建新的400亩晚稻已经收割,田内套养的甲鱼也开始售卖。老沈是特地从江苏开车过来买甲鱼的,这次他一下子买了十多只甲鱼花了近3000元钱,这些甲鱼除了老沈自己家里吃,更多的是帮助亲戚朋友代买的。“这里是稻田养殖的,品质蛮好的,我们经常来买的,好多年了,主要是品质好,口感也好,价格挺公道的。”江苏客户老沈告诉记者。
凌建新是新塍镇第一个从事稻鳖混养的种养户,6年前他开始摸索稻田养鳖技术,在水稻田边开了2米多宽和深的沟渠,在里面按照每亩投放500只半斤左右的标准投放了小甲鱼,这些甲鱼放到水稻田后,把田里的杂草和小虫吃得干干净净,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同时,在水稻田里的甲鱼食物链被拉长,甲鱼野性强,品质也比水塘甲鱼高得多,这些甲鱼要在稻田里生活三年才可以投放市场。
“我们销售的旺季在元旦到过年的这段时间,就是每年1月份到2月份的时候,现在统一价格嘛,每斤是129元。”秀洲区秀新生态农场负责人凌建新说。
这些年,凌建新的稻鳖混养种植面积从原来的80亩扩大到现在的400亩,种植面积扩大了5倍,每年供应市场的成品甲鱼也从原来的不到2万斤到现在的超过10万斤。甲鱼的产量增加了这么多,所以刚开始扩大养殖规模时,凌建新就着手考虑销路的问题。从加强甲鱼品牌建设和文化宣传,建立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甲鱼品牌,到制定标准化种养,确保甲鱼质量安全,凌建新也是秀洲区“平原水乡稻鳖共生技术规范”的起草人之一。
“我们以前80亩面积的时候的都是零散的客户,那么现在甲鱼量大了,大客户也过来了,都是签了订单的,价格还比以前好了一点,所以说销售也是不成问题的。”凌建新说。
“现在就1万斤以上的客户有3、4个,这几年大客户数还在增长,今年又多了1个,这个大客户买走了我们一半的甲鱼。”凌建新告诉记者,他和这些大客户签订了长期的供货合同,现在他家的甲鱼除了自己卖,更多的是依托这些大客户帮助销售。
目前,新塍镇稻鳖混养面积有5000亩,凌建新也联合全镇的甲鱼养殖户组建了稻渔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整合了饲料生产、孵育、养殖、技术、销售等环节,打造甲鱼养殖的全产业链条,种养户们抱团种养、抱团销售。
“尽管规模大了,但像我们合作社的话,也没有出现滞销的情况,价格都卖得很好。”凌建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