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和骨干团队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提质举措,提升骨干教师专业素养,12月10日,区中小学体育中级教师24学分短训班暨骨干团队研修活动在浙师大附属秀洲实验学校举行。受疫情的影响,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观摩相结合的方式,秀洲区研训中心体育教研员姚唯未老师邀请海盐县体育教研员蔡振伟老师并携秀洲区骨干教师团队、五年内入职教师参与线下活动,另有百余位体育老师以线上观摩的形式参与此次活动。
朱丹娜老师带来《仰卧成桥》单元的第一课时,她用桥梁建筑师的情景引入教学,让学生思考如何用身体“搭桥”,后逐渐增加难度,降低桥墩的高度、桥下开船等游戏,让二年级学生在建桥游戏中体会到支撑、挺髋的动作要领。核心部分通过身体怎样能建座高大的桥?身体哪几个部位能帮助我们成为高大的桥?渐渐深入,引岀教学重难点,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过程。李果老师用小天鹅的热身游戏开始了她的仰卧成桥课堂教学。李老师通过对比不同的“桥”,引导学生观察哪种桥更有实际价值,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做出反手撑垫、挺髋的成桥动作。两节课不同层次地让学生在思维的参与、核心力量的锻炼,并在合作练习与器材整理和回收中,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培育。
嘉兴秀湖学校的李爽老师的《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的技术方法》时,李老师抛岀的问题螃蟹被打的时候会怎么样?把抬手打开手指的知识点引出,带着这个思考点开始本次课的方式很新颖;在热身游戏环节中,李爽老师通过两个小游戏把接球循序渐进的体现比直截了当地搬出来更有优势;学生们从自抛自接排球开始,通过多种方式的自抛自传,到我传你接、我传你垫、再到你我对传,每次练习集中师生示范,纠错,提高,分组练习效率高,练习密度大。最后通过小组传接球加速跑游戏练习,既然巩固学生传球技术,又发展学生快速移动、协调和合作等能力。
午休后,老师们迎来了两节足球课,分别是杨旭春老师执教的《足球脚背外侧运球的练习方法1》和张祎玮老师的《多种形式的传接球组合的练习方法》。
杨老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引领学生在实际练习中能用出脚背外侧运球的动作,并且把体能无痕融入到比赛中,提高了学生的球感,发展学生灵敏性等体能。张老师的课堂准备活动利用了“双龙戏珠”游戏热身,学生争抢积极,让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中来。基本部分先从复习开始,踩球、抢球、传球,通过练习既熟悉了球性又能顺利承接到本课主要內容。在解决移动后传接球的衔接、传球时机、判断快速移动接球等重难点时,发挥骨干学生的榜样作用,与骨干一起进行示范,便于学生认识与理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然,学生学习氛围热烈。而后又有游戏和分组比赛等设计,课堂内容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过渡自然、合理,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足球运动的魅力,享受了团结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一点一滴的思考火花聚积成思想,一块一片的思想碎片串联成思维。辗转会场后,现场互动评课进一步加深了研修氛围。
蔡老师以“团队共研,携手共进”为主题展开讲座,聚焦课堂效率,从提高器材利用率,创设真情景,打造真学习等方面阐述,让我们要善于用“望远镜”观察事物,善于用“显微镜”分析问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趣味、乐学课堂,从而提升课堂效果。
教研员姚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智慧、技巧,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诊断能力,做一名新型全能型教师。本次研修活动,各区域、各学校、各老师之间充分发挥了体育教研共享机制,着力推动区域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我们必须提高站位,更新理念,构建适应“双减”发展的教学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