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聚焦课堂教学,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突出学生思维培养,促进科学核心素养落地, 12月9日,秀洲区初中科学“身边的好课”专题研讨(三)暨七年级科学教学研讨活动在嘉兴秀湖实验学校举行。区七年级科学老师、90学分初中科学初级培训班学员、吴兴海名师工作室及各校教研组长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区研训中心教研员梅云光老师主持。
【好课观摩 彰显思维】
上午活动中,三位老师演绎了基于他们教学主张的“好课”。
来自嘉兴秀湖实验学校的杨琪伟老师执教了《物质的比热》一课。杨老师从一张小学科学课本图片入手,唤起了学生的回忆,回顾了热传递的方式;接着从实验出发,通过大小烧杯中热水、冷水温度的变化,带领学生“看到了”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杨老师又围绕着“哪个烧杯吸收的热量多”这一问题,通过对三个对照组六个烧杯中物体温度变化的分析,以探究实验的方式贯穿本节课的学习。杨老师通过对加热方式的改进提升了实验的严谨性,整堂课思维严密,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来自油车港镇中学的范肖蓉老师则以不同的风格展示了《物质的比热》一课。范老师采用先预学、后讲解的方式带领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热量”及“比热容”。她充分挖掘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如何让一杯冷牛奶变热”“如何更快将水烧开”等生活性问题,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理性化。在迁移应用环节,通过解决生活中问题检验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她突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课中充分支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自主阐述探究思路,发展了学生的设计思维。
来自王店镇建设中学的孙建娥老师带来了《电压的测量》一课。课堂伊始,孙老师便带着同学们尝试了自制“水果电池”,勾起了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孙老师又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让两水箱中的水发生流动。后用类比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电压的概念,突破了学生的思维难点。孙老师的课堂活动丰富,环环相扣,在“辩一辩”中,以对比的形式突破了电压表、电流表的异同点;在“猜一猜”中,用演示实验留下了学生思考的兴趣点;在“试一试”中,让学生动手体会到了成功操作的喜悦。
【好课研讨 思维碰撞】
下午,三位老师围绕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主张分享,全体老师分为三大组展开了热烈的评课。
秀洲现代实验学校的王松岭老师代表第一小组提出了他们心中好课的标准:引起大家热烈讨论和思维碰撞的课就是好课。王老师认为三位老师备课充分、扎实,与学生、教材的对话十分深入,精准把握学情,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地发生。三节课不仅突出“向学而教”,更是向着学生的思维、兴趣创设点而教。三位老师的课的核心指向学生思维,从知识表层到内核,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形成,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达成性高。如杨老师抓住学生思维起点,过渡衔接后唤醒了学生已有知识的体验,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范老师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热情,课堂有热度,思维有深度,教学有效度,整节课重点放在探究比热,难点突破到位,知识掌握好;孙老师的设计虎头豹尾,将水压模拟电压的自创实验设计搬到课堂,给人眼前一亮,用水压形成水流类比电压形成电流,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
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的汤锋伟老师代表第二小组发言,指出三节课都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入,突出思维碰撞探究体悟。认为范老师呈现了一节经典好课,循循善诱,把学生容易发生的问题引导出来并逐一突破,贴近“指向思维”的主题。孙老师的课渗透科学史、实验观,是一节重实验探究的好课;从水果电池引入,并运用实验引出对电压的认识,十分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对于电压表的使用也是给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体验。
浙师大附属秀洲实验学校的李永康老师代表第三小组概括了三位老师的七大亮点:一是找准学生起点,引入符合学生认知;二是教学设计结构合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满满学习体验感;三是抓住追问这一深化思维的好抓手,凸显逆向思维的激发;四是充分发挥实验价值,体现趣味性和科学性;五是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六是从生活经验入手,回归生活经验,延伸生活应用;七是充分设置认知冲突实现整节课难点的突破,可以引发老师课堂设计的思考。
【好课常规 经验共享】
来自油车港镇中学陈建平老师及洪合镇中学罗莉娜老师围绕各自学校七年级科学备课组对落实《区初中科学学科常规细则》进行了做法交流和经验分享。
陈建平老师从五大方面详细介绍了油车港镇中学科学备课组落实《细则》的具体做法。一是精练作业:雁过留痕,抓关键词;二是精用作业:精批作业,定位学情;精讲习题,减负提质;三是精制作业:基础性作业回顾课堂、突出整合,提高作业理解知识、应用提升,拓展作业提升能力、融合学科,大单元作业设计以节为单位,穿插专题;四是精订作业:精订习题,巩固提高,注重过程,落实落细;五是精彩展评:开展优秀作业评选、展出活动。
罗莉娜老师针对洪合学生学情入手,设立学习共同体,督促提升学生落实常规的意识。从“落实课堂、狠抓细节”、“错题整理,温故知新”、“分层作业,控量提质”三方面阐述了洪合镇中学七年级科学备课组在学习常规落实中的思考与实践。
【好课提炼 明确方向】
区研训中心初中科学教研员梅云光老师肯定了三位老师精心的课堂设计引发了老师们思维的碰撞,并对“身边的好课”提出了他的思考。好课有不同的标准,如有意义—扎实;有效率—充实;有生成—丰实;常态性—平实;待完善—真实,亦或是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科学、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能力过硬等都是好课的标准,但梅老师从他自身的思考对好课提出了他的标准:能上得了公开课一定是好课,名师学科带头人展示课一定是好课,反复打磨屡试修正的课一定是好课。“双减”背景下,“身边的好课”也在不断地生根、发芽、结果、繁衍、增殖、优化,梅老师殷切期盼能有更多的老师上出常态好课。
本次专题研讨活动,不仅为老师们创造了一次互学交流的机会,更是通过观摩“好课”、研讨“好课”、提炼“好课”,为老师们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提供了可学的范式,更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