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发布日期: 2021- 11- 10 15: 29 信息来源: 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浏览次数:
秀洲区农业生产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20年全区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2021年,秀洲区深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开展农业清洁化生产,今年以来,全区累计摸排农业生产主体528家,农资经营主体68家,开展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114家,在全市一二季度清洁化生产工作排名中,分列第三和第一。秀洲区通过农业清洁化生产,持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强化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开展三步走策略,纵深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
1、全面铺开,层层压实,植入农业清洁化生产理念。通过全域部署、全面清查,对照标准、明确要求两项举措,培育全区农业条线工作人员和农业生产主体的清洁化生产理念,打好工作基础。全域部署,全面清查。全区系统整理农业主体信息,分发各镇,基层对照农业清洁化生产要求,仔细排摸,逐个检查,责任到人,填报明细清单。对照标准,明确要求。围绕农业清洁化生产的“十大”重点领域,对照评价标准,梳理共性难点,向排查主体做出明确要求。
2、三级联动,分块包干,培养农业清洁化生产习惯。通过区镇村三级工作人员的走访指导督查,扭转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培养农业主体清洁化生产习惯。三级联动,分块包干。区农水局与各镇农业条线建立农业清洁化生产专项工作群,各镇将所辖区域内的农业生产主体按照片区进行再次细分,由相关工作人员逐一认领,并与所在村的工作人员一同进行监管检查,指导农业主体做好农业清洁化生产。建表立档,整改到位。各镇结合排查,将发现的问题,建表立档拍照留存,对于整改过程和整改结果全程留痕,确保整改到位。对于长期难点问题,树立整改警示牌,采取临时性的措施,缓解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建立销号制度,将市区两级督查反馈问题单独列表,制定整改方案,做好前后对比,开展现场验收,形成销号台账。
3、强化考核,协同检查,形成农业清洁化生产常态。秀洲区把农业清洁化生产与年末乡村振兴、美丽农业考核相挂钩,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长期开展农业清洁化生产检查,定期通报检查情况,形成农业清洁化生产常态。相互关联,协同检查。结合人居环境和垃圾无死角专项整治,除了农业生产清洁化生产十大领域以外,对农业园区、田间地头与河道沟渠的农业生产环境情况进行走访检查,以农业清洁化生产促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倒逼农业清洁化生产。强化考核,常态管理。全区定期将检查情况,形成通报,明确排查数量、问题数量、整改完成数量和整改中问题数量,重点推进督查,确保整改到位,实行动态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二、围绕三个点强化,倒逼提升农业清洁化生产。
1、以尾水治理,推进水产养殖清洁化。以中央环保二轮督察反馈的温室甲鱼养殖问题为抓手,水产养殖尾水全域治理为举措,全面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构建区、镇、村、养殖主体“四位一体”的尾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区级部门统筹做好养殖尾水治理监管和尾水监测工作,建立养殖尾水监测管理数据库,加强尾水排放检查;各镇做好辖区内的养殖尾水日常监管,监督尾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村级做好养殖尾水治理设施的运行与维护;养殖主体做好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应用、养殖尾水设施建设及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构建生态环境部门和农业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加强养殖尾水治理执法倒逼,采用专项执法、双随机等形式,加大执法力度,共同推进水产生态养殖,清洁化生产。
2、以粪污处理,推进畜禽养殖清洁化。因地制宜制定“一场(户)一策”,目前我区形成了就地消纳的梅生模式,异地对接的大运河模式,牛场模式和家禽模式,实现废弃物变废为宝,利用率达100%。强化设施设备配套。全区在用沼气池配套或集污池累计2.32万立方米,干粪堆积棚0.58万平方米,对接消纳田地0.78万亩,田间管网2.01万米,田间沼液储存池16处。猪场、牛场设施设备配套齐全,牛场配备秸秆利用机械,规模羊场有雨污分离、沼气池或集污池、干粪堆积场、粪污消纳农田,蛋鸡场有粪污处理料塔,肉禽养殖均有流转田地或对接消纳田地和部分沼气配套设施。新建的猪场均按照省“六化”高标准配备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 100%。全方位的粪污处理,有效的推进了畜禽养殖业的清洁化生产。
3、以废弃物处置,推进种植业生产清洁化。构建农药(农膜)包装废弃物归集机制。通过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归集中心,形成一心多点的归集机制,目前全区布局农药包装废弃物归集点68个,农膜归集点31个,采取定点归集、统一回收、集中处置的策略,杜绝农药农膜在种植业生产中的随意弃置。构建秸秆综合利用机制。全区五化利用途径畅通,建立12个秸秆收集中心,用于暂存秸秆,并建立补助和考核机制,种植业主体秸秆处置有去路,良好处置有补助,秸秆焚烧受处罚,种植业产后清洁化有保障。
三、结合三大块工作,全面深化农业清洁化生产。
1、以稻田退水零直排,兜住清洁化生产底线。通过稻田退水零直排,拦蓄降解部分稻田退水面源污染物,实现退水灌溉循环利用,兜住农业清洁化生产底线。全区结合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合理规划稻田退水“零直排”5302亩,分布于5个镇,共7个项目,其中采用“稻田+生态沟渠+鱼塘(河浜)”的全封闭模式6个,采用“稻田+生态沟渠+生态塘”的半封闭和“稻田+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开放式结合模式1个。
2、以肥药两制,提升清洁化生产实效。以农药实名制和化肥定额制为抓手,通过源头管控,主体试点和示范方建设,打造农业清洁化生产样板,提升农业清洁化生产实效。推进“肥药两制”改革示范农资店建设。对全区“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全域推行肥药购销“一扫实名”新模式,全面实行“扫码”等实名购销方式。建成“肥药两制”改革示范农资店20家。推进“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培育。将数字农业工厂、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粮食生产规模主体纳入试点主体培育对象,培育“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114家,建立试点主体“一户一档”数据库。推进化肥农药定额施用示范方建设。立足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核心区域,依托改革农资店投入品源头管理和试点主体施用过程管理,辅以绿色生态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合力推进肥药定额制施用示范区建设,落实化肥定额制施用示范方2个,农药定额制施用示范方1个。
3、以数字化改革,彰显清洁化生产品质。结合数字化改革,突出各平台涉及农业清洁化生产重点领域,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和管理。完善数字化平台建设。建设秀洲区“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管理综合平台,与省平台进行有效衔接,实现数据互通,针对肥药购买和使用记录、废弃物处置、秸秆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进行突出强化,并打通浙里办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模块,集成流程监控,推动智能分析。多跨应用场景“先行先试”。秀洲区被列入第一批多跨应用场景“先行先试”单位,在省级统建应用的基础上,开发秀田码管理平台建设,通过田块管理,关注田块清洁化生产情况,展开实践性探索,实现应用模块的功能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