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重点领域 >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 公共文化领域 > 政策文件
嘉兴市秀洲区《“人文秀洲”发展规划》(2019-2022)
发布日期: 2021- 01- 13 16: 35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新时代战略目标,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的具体精神,弘扬和传承秀洲优秀传统文化,确立和倡导新时代秀洲人文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人文秀洲”建设,就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秀洲发展相适应,以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助推秀洲经济社会发展。

秀洲区是嘉兴市五县两区之一,是嘉兴市的主城区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秀洲区建政时间不长,但历史悠久,地处马家浜文化发祥地,境内有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春秋时代。良好的区位优越和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秀洲区形成并延续着“马家浜文化”“运河文化”“江南文化”。这块土地上留下了长虹桥、国界桥、曝书亭、网船会、新塍元宵节等优秀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流经秀洲,区内湖荡港汊、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富庶的杭嘉湖平原,独特的江南禀赋,千百年来,造就了秀洲崇文重教、劝学向善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勤劳、平和、宽容、进取的人文特征。

秀洲区作为中国革命红船地嘉兴的主城区之一,有着光荣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近年来,秀洲区委、区政府在嘉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确立“人文秀洲”发展理念和建设目标,高度重视全区历史人文资源挖掘和历史文脉、地域风貌的整理保护。目前,秀洲区已初步形成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江南文化”“运河文化”为根脉的“秀善若水、厚德载洲”的人文精神 ,同时秉承着“崇文崇善、务实创新”的当代秀洲文化理念。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文化礼堂建设保质保量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厚,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日渐丰富;文旅融合逐步深入,文旅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文秀洲”创新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进一步提高城乡均衡化、一体化发展水平;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要求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手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全面深化文旅融合,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带动产业、促进消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要求赓续秀洲历史人文的“根”和“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打破行政、地域和市场壁垒,在区域大协作大融合中增强动力、激发潜力;深化城乡现代治理,要求更好地发挥人文价值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高现代治理有效性方面的突出作用。

为此,秀洲应立足于时代的高起点,深刻把握当今“人文秀洲”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围绕大力弘扬“勤善和美 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及“秀善若水、厚德载洲”的秀洲人文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等为着力点,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率先形成以“人文”新动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秀洲实践”,为秀洲新时代人文精神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原则,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坚持把“红船精神”贯穿于“人文秀洲”建设的始终。加强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深化人文与旅游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前布局5G时代文化发展战略,提升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坚持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努力把秀洲建设成为城乡更显人文魅力、市民更有人文素养、创新更具人文智慧、发展更展人文底蕴的高品质文化强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靶向发力、精确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人文”引领社会、教育人民的功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彰显秀洲元素。“秀善若水、厚德载洲”,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立足秀洲人文资源、区位优势,以秀洲元素为底色,丰富秀洲人文内涵,持续擦亮秀洲“红色文化”“江南文化”“运河文化”三张名片,打响“人文秀洲”品牌,坚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使“人文秀洲”成为促进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不竭动力。

3.注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人文秀洲”建设理念、思路、主体、内容、项目、方式、手段、载体等全方位改革创新。致力于创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充分应用现代传媒,打造典型人文科技景观,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4.促进文旅融合。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档升级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运河文化”的供需两端发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断丰富秀洲文化和旅游产品,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全区以“红色文化”“江南文化”“运河文化”为内核的人文资源得到全面梳理和有效保护,“人文秀洲”内涵不断丰富;人文与旅游融合发展得到不断深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格局全面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人文秀洲”发展新动能;一批“人文秀洲”建设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区人民群众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形成崇尚人文的社会氛围,人文环境的治理体系持续完善;覆盖全面、发展均衡、运行高效、内容优质、参与广泛的“人文秀洲”建设体系基本建成。

2.具体目标

——人文资源更加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不断推陈出新,优秀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得到繁荣发展,历史文脉和人文资源得到挖掘、延续和传承,实现类型丰富、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品质优良。

——人文环境持续优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江南特色及吴根越角特点的城乡人文风貌全面形成,人民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全社会崇文重教、明礼尚德、诚信向善、守正创新,社会人文环境更加优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更具品质。

——人文引领不断增强。人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历史文脉和人文底蕴在城乡风光和建筑风格中充分显现,具有人文内涵的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景区城镇、非遗传习体验、乡村旅游等文旅融合形态业态成为增长新动能。

——人文素养显著提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在全区各项工作重要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型社会顺利推进,爱读书、多读书、善读书在全区蔚然成风,遵纪守法、勤俭自强、团结奉献、关爱他人公民意识深入人心。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一是系统挖掘整理红色文化。深入研究阐发“红船精神”,推动“红船精神”在秀洲的继承和发扬。对秀洲现存的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嘉桐工委新塍联络处旧址、施阿钊烈士墓、王洪合、李乐楼烈士陵园、“吴嘉湖独立团”成立纪念地(新桥庙小学)、王江泾镇长虹村碉堡群、王江泾镇一里街碉堡、王店老火车站碉堡8处革命旧址进行分类梳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统一标识,梳理形成秀洲红色历史资源目录和专题数据库,形成红色历史资源地图,并结合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打造没有围墙的“秀洲红色文化博物馆”。二是系统挖掘整理江南文化。以近现代秀洲名人为代表,整理出生或活动于秀洲的历史名人故事和当代人物事迹;整理挖掘历史人文故事,梳理历代先贤人文内涵,以及整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人”“物”“事”等角度,挖掘和呈现秀洲之“江南神韵”。三是系统挖掘整理运河文化充分挖掘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嘉兴段)及其周边水系的文化,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充分挖掘秀洲区以国界桥为代表的现存180多座古桥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机统一“运河文化”和“吴越水乡”,打造秀洲独特的吴越风韵运河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农耕文化、蚕桑文化,解读秀洲先民及后来者不懈追求和伟大创造的精神之源。

(二)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程。一是保护好文化遗产。制定秀洲区文化遗产保护计划,有序推进全区历史文化街区、古镇以及文保单位、非遗项目的保护工程,完善大运河长虹桥段保护体系。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实现文物保护信息化管理。加强文物保护成果展示与研究。实施新塍古镇、王店梅溪古街、王江泾一里街等古镇、古街、古桥、名人故居、重要民居的整理保护项目,实行全域性“以留为主、修旧如故”,严格控制“改、拆”“异地重建”。加强全域百年以上古树名木保护,优化保护环境。二是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全区非遗资源的整理、分类和归档,建成非遗数据库,建成区、镇、村三级非遗保护体系。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机制,逐步建立传承基地制度,编制落实重点非遗保护项目中长期保护规划及实施细则。完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贴、激励机制,鼓励培养后继传承人才。建立非遗宣传展示体系,深化“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积极推广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民俗活动。延伸推动 “一镇一品”特色文化节会,振兴遍布区、镇(街道)、村(社区)、独具秀洲特色的民俗文化。三是讲好名人、民俗故事。推动秀洲名人、民俗故事中的文化基因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融入当代文化生活、现代社会环境。坚持在文艺创作中讲好秀洲名人、民俗故事,围绕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通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及群众文艺等形式进行创作,并加以传播。在文化阵地建设、活动开展中讲好故事,使阵地中出现更多名人、民俗符号,形成更多专题活动,如朱彝尊读书会、网船会历史沿革研讨会等。在人文教育中讲好秀洲名人、民俗故事。实施名人、民俗进校园工程,开辟名人、民俗故事走廊,编写校本教程等。在品牌传播中讲好秀洲名人、民俗故事,培育名人文艺品牌、民俗旅游品牌,名人、民俗文创品牌,结合文旅融合,向区内外游客进行传播。坚持以秀洲名人、民俗文化的基因为载体,传承好秀洲人文精神的内核。

(三)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产品供给体系。围绕建成均等普惠、人文关怀、文教结合、高效运行的“人文秀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心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成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含嘉兴市艺术中心、秀洲区图书馆、秀洲区音乐厅、农民画艺术中心、秀洲区群团中心)文化地标。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文化设施网络,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重点实施“文化设施达标计划”,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重点的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打造“竹垞悦读”阅读品牌,形成全民阅读的社会风尚。深化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礼堂嘉年华”“田园新秀洲”“一镇(街道)一品”“百姓微舞台”等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形成“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秀文化”相得益彰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持续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互动性。拓展智慧书房项目空间,打造更多“智慧书房”城市文化新地标。二是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继续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及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评估工作,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实现城乡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均衡化、乡村文化服务供给惠民化、乡村文化发展保障制度化,推进乡村民间文化团队蓬勃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引领乡村发展。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在秀水新区城乡融合示范点建设中,打造秀洲“人文关怀”亮点。三是创新基层文化的现代人文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紧紧依靠基层群众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大力推行参与式管理模式,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探索村(社区)文化礼堂理事会制度,重点吸纳新乡贤、基层文化能人和热心人、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建立居民、村民反馈评价机制,健全民意表达和群众监督机制。以现代人文治理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切实帮助群众提高生产生活能力和精神文化素养。四是大力实施“人文秀洲”文化基因融入工程。大力推进文教深度融合,将人文精神培养贯穿于、落实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地方课程建设,着眼长远、滋养涵育。将体现“人文秀洲”人文魅力、人文素养、人文智慧、人文底蕴的文化精神基因符号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公共服务、城市公共服务等,着力实施“人文秀洲”“人文装点,推动厕所革命”行动,打造具有“人文秀洲”特色、有人文暖意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繁荣优秀文艺创作。一是定好创作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抓好文艺创作,繁荣秀洲文艺,结合秀洲人文资源的梳理和表达,按照“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思路,深入推进秀洲文艺精品的创作与生产。二是抓好创作活动。组织好反应新时代新秀洲新风尚的文学、书法、音乐、美术、摄影、舞蹈、曲艺等作品的创作工作,力争每年创作出一部具有专业水准的作品。重点围绕“庆祝建党百年”“讲好秀洲故事”等主题,力求创作活动出精品。三是打造新的文艺品牌。努力挖掘具有秀洲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品牌。以“一河一画多点”的思路,继续抓住秀洲农民画这张金名片不放手,围绕运河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努力打造秀洲文艺品牌。同时积极扶持其他艺术门类精品创作,使秀洲区不仅有“画面感”,也有“声音”和“文字”的品牌。四是坚持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文艺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依照省市要求,建立秀洲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继续实施好《秀洲区文艺人才和文艺创作奖励办法》。积极争取上级经费扶持,在努力争得市级、省级精品工程扶持经费上下功夫。努力扩大文化项目人口基数,扩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五)深化文商旅融合。围绕持续擦亮秀洲“红色文化”“江南文化”“运河文化”三张名片,对秀洲红色、运河、温泉、湿地、古镇、乡村等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结合文化产业布局,推进“文商旅”融合、一体发展,完善“一圈两带三版块”的发展布局。“一圈”:“秀湖文化圈”。围绕“一湖”(秀湖)“二园”(北科建和上海科技京城两大创新园区)“三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和秀湖科创服务中心),覆盖秀洲国家高新区、新城、高照二个街道和新塍镇区域。以秀湖城市绿芯为核心提升主城区休闲功能,打造秀洲城市文化公共轴线,打造集大众休闲、科技展示、生态认知、康体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公园,并整合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江南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空间,展现秀洲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的多元融合发展,打造时尚文创基地。“两带”:北部的运河文化带和南部的创意产业带。北部运河文化带主要包含王江泾、油车港2个湿地小镇,实施王江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以及油车港“中国农民画小镇”提升工程。利用王江泾的世界文化遗产点长虹桥、国家级非遗项目网船会等资源,着力将王江泾打造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明珠。利用秀洲“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优势,发起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绘画人文交流与合作,建立农民画完整产业链,推动油车港“中国农民画小镇”跨越式发展。南部创意产业带,主要包含王店、洪合2个产业小镇,依托时尚毛衫、创意家居、智慧物流等产业基础,将其与秀洲地域文化、现代文化创意有机结合,注重“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思路,打造全国工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三线”:三条“人文之旅”精品线。一是红色初心线利用秀洲现有的8处革命旧址,打造红色文旅初心地。串好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苏嘉铁路遗址公园、米科军事博物馆、沙家浜、潘家浜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推广秀洲红色记忆线路,把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性修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传递给更多的秀洲人和游客,让红色传统文化转化为秀洲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二是江南人文线。不断加强历史人文资源的整理、挖掘和利用,加快推进秀博苑建设、朱彝尊故居改(扩)建、高公兴酱园及一里街保护开发建设、非遗展馆建设和“非遗研学线”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以梅里曝书、春秋国界、蓬莱晨钟、新溪绿道、长虹卧波、莲泗船会、菱荡渔歌、秀湖灯影“秀洲八景”为重点,结合当地名人文化、民俗非遗等,做好提升、宣传文章,为江南人文线赋能。三是运河湿地线。立足“秀水新区”平台,依托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运河国家湿地公园、麟湖湿地公园、闻川运河古城、未来科学城、银杏·天鹅湖景区、古镇温泉等资源,以嘉兴运河文化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打造集运河文化体验、生态湿地观光、休闲农旅及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湖荡湿地度假区块。

(六)开展文明素养提升行动。一是坚持以文化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大力开展学雷锋等文化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四级体系架构。依托“文化礼堂”办好“人文讲习所”,讲授新时代身边好人故事。面向青少年学生,深化文教结合,精心编制秀洲人文教材,在学校开设专门课程。二是“人文精神”普及全面推进全区人文知识普及、人文艺术实践。开设“秀洲人文·系列讲座”,以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秀洲地方历史人文为重点,举办各类人文讲座。以开展“竹垞悦读”活动为载体,吸引全区群众发现、接触、了解、体验、表达秀洲人文建设成就。三是社会素养提升。继承和发扬“人文秀洲”崇文重教、劝学向善的优秀传统文化,经济耕读劳作、社会礼义廉耻、村社诗书传家的行为准则,以“德行秀洲做文明有礼秀洲人”为主题,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广泛开展以“文明出行”“文明排队”“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分类”“文明养宠”为主题的六大活动,坚持宣传教育与管理并举,着力强化文明意识培养、文明习惯养成、文明行为引导。

(七)形成秀洲人文弘扬传播体系。一是提炼强化人文秀洲品牌形象。围绕“红色文化”“江南文化”“运河文化”三张文化名片,形成“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吴根越角,人文荟萃”“源远流长,交通天下”的“人文秀洲”文化品牌形象,展现“人文秀洲”城市人文魅力、乡村人文气息、市民人文素养、旅游人文天地、社会人文美德,打造秀洲人文之魂。二是运用融媒体等方式做好立体式宣传。围绕“人文秀洲”主线,组织开展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充分发挥“一网一端七平台”宣传矩阵优势,整合“人文秀洲”宣传资源,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策划、生产、制作面向不同人群的新闻宣传产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爱听爱看的宣传形式,宣传报道“人文秀洲”,讲好秀洲故事。抢占新媒体宣传阵地,利用一张图、H5、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宣传“人文秀洲”,营造良好氛围。三是大力实施全域“人文+”工程。借助“人文+城市设计”“人文+建筑设计”“人文+小区建设”“人文+美丽乡村”“人文+特色小镇建设”“人文+政府公共服务”等,让全区全域都成为人文秀洲品牌宣传的载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发展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人文秀洲”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区委统筹、区政府主导、区宣传文旅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和镇(街道)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人文秀洲”建设新格局。把“人文秀洲”建设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纳入各镇(街道)、各条线工作重点。

(二)加大政策保障。认真贯彻中央、浙江省、嘉兴市关于推进文化繁荣兴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艺工作、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消费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创新和执行落实力度,发挥好政策扶持激励和引导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文秀洲建设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人文秀洲”建设有关指标统计分析,加强整体政策研究,开展绩效评估,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秀洲文化繁荣兴盛的系列政策举措,努力为“人文秀洲”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三)注重人才培养。按照推进“人文秀洲”建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秀洲文化领域各级各类干部人才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法治意识和业务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人文秀洲”建设工作队伍。实施“人才兴文”工程,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大力引进和培养文化名家大师、领军人才,支持校企联合建设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建立“重点引进+政策吸引+本土培育”三位一体的文化高端人才建设体系。加强文化人才的服务与管理,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价值评价机制、人才考评机制,为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评价、流动提供指导和服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