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政府有关部门 > 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 其它信息 > 学习借鉴

改革促发展 融合获新生
关于福建泰宁县推进“两社合一”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 2020- 08- 18 09: 1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中国供销合作网

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是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关键。2000年改制之前,福建省泰宁县供销合作社系统有10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230多人。改制后,基层社全员置换,重组杉城中心社及基层分社,每个分社只返聘一名基层社主任,2015年基层社人员仅有9名,平均年龄超55岁,改革发展困难重重。

2016年,三明市供销合作社在三元区中村乡召开新型基层社现场推进会,推广吸纳能人办社做法,泰宁县社吸收后再创新,以吸纳能人入社,推进“两社合一”为突破口,找到了一条适合发展的新型基层社改革新路。

主要做法

加强顶层设计。泰宁县社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供销合作社虽然领办了不少农民合作社,但是合作社普遍实力弱,供销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不合作、不联合”。如何把合作社真正纳入到供销合作社体系中,实现合作社再联合,是改革的题中之义。为此,泰宁县社把基层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作为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一是在每个乡镇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与基层社“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联合社理事长兼任基层社主任,承担基层社的相应职能和职责,基层社主任实行5年一聘,择优而聘;二是通过签订协议,将基层社的农资、烟花爆竹等传统业务和经营性资产以适当的优惠条件承包给联合社管理和经营,既调动管理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给予新成立的联合社开办费、管理运行费及投入特殊管理股资金,既保障日常工作正常运行,又确保县联社的有效管理和掌控;四是组织、指导、监督联合社成员及联合社之间加强合作,打破区域、行业分割,抱团发展生产和服务项目,培育供销品牌,组织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培训,拓展市场服务;五是建立泰宁电商运营中心,连接各基层社和全县农业生产经营业主,联合泰宁滋味、泰划算(百姓网)等电商企业,以经营农产品为主,融入农修、农资、农产品信息等供销元素,推行“新供销、新零售”。

统筹分类推进。按照产业链环节,分片、分步实施。一是在生产型联合社突破。在梅口、新桥、开善等乡镇共成立6个联合社,其中包括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7个家庭农场。梅口三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之初,县社按照“主业优先、延伸融合、互利共赢”的原则,成立生产型合作社联合社,农资、莲子、油茶、果蔬、玫瑰、茶叶种植等5个专业合作社加入联合社,参与梅口乡省级旅游休闲集镇、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乡平台建设。二是在加工型联合社突破。在上青、大龙、朱口、大田等成立4个加工型联合社,覆盖豆腐、茶叶、花生、大米、粉干、竹笋、茶油加工等行业。上青游浆豆腐制作工艺独具地方特色,是泰宁县旅游产业发展中重点推出的地方农产品代表,泰宁县社按特色农业加工的方向,将游浆豆腐的原料专业合作社及豆腐制作坊负责人吸纳进入基层社,共同组建上青辉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是在服务型联合社突破。在龙湖、新桥等成立2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覆盖农机、植保、储运、乡村旅游等行业。龙湖社聘入农机专业合作社能人入社任基层社副主任,并于2019年组建联合社,整合成员社无人机、收割机、拖拉机、机耕机等机械数量20多台。通过供销合作社系统网络,实现了跨区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泰宁县社共组建12家联合社,已覆盖所有基层社,全面建成“两社合一”,联合社共包括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7个家庭农场,经营服务项目覆盖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全产业链条。

争取政策支持。泰宁县社为解决在“两社合一”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方争取政策扶持。一是争取党委、政府支持。2017年,县政府专题会议纪要支持基层供销合作社作为政府财政性资金农资采购项目实施主体,承担公益性服务和政府购买性服务。县政府共拨付了480万元用于供销产业园购买土地及基层社购置店面,安置城区5个店面及1000平方米县级农资仓储配送中心,大大改善了供销合作社经营条件和环境。二是争取上级社支持。改革以来,泰宁县社累计实施“新网工程”“惠农工程”项目8个,投入资金365万元,争取补助资金100多万元,相继完成了9个基层社仓库及经营场所外观改造、7个基层社的标识牌及制度牌的上墙等项目,进一步夯实服务基础。三是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与泰宁县农村信用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发“农合贷”金融产品,首期已为54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授信1600多万元。参与农业农村部门“益农信息社”信息服务改造,目前所有基层社均作为“益农信息社”站点,电商服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取得成效

重塑基层队伍。2017年起,泰宁县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能人充实到各基层社,经过3年多的实践,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基层队伍从原来的9个人,增加到了56人,基层社社员数达到562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担当基层社主任9人、副主任47人。主要从村“两委”干部、外出务工返乡及当地成功创业者中产生,覆盖面达全县近半数村。通过吸纳农村各方优秀人才入社,扩大了基层队伍,丰富了服务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守摊子”和后继无人的问题。

重塑服务领域。各基层社围绕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不仅巩固扩大了农资、日用品等传统业务,还拓展了农机、旅游、幼教、物流及电子商务等服务项目。杉城社实施农资联采直供承接了政府部门农资化肥供应项目约2万吨;梅口、新桥、大田结合当地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开展农家乐、建设“红色旅游”青少年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展厅等。各基层社在竹笋、大米、豆腐等多种产品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创立了“淘泰宝”“八仙崖”“木子竹”等农特品牌,走出泰宁,走向全国市场。

重塑供销形象。通过“两社合一”发展,基层社不仅提高了综合服务能力,也解决了多年来存在的“破、旧、散、乱、差”安全隐患和形象不佳的问题,基层社为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改革以来,供销合作社经营面积增加了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加了1300万元,利润增长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