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镇、街道 > 新塍镇 > 业务资讯 > 郝老师课堂

福寿螺防控和灭杀方案

发布日期: 2020- 10- 23 14: 4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新塍镇

福寿螺相关知识简介: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有巨型田螺之称。福寿螺壳薄肉多,既可食用,又可做高蛋白饲料。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在许多地区(包括上海)推广养殖。福寿螺繁殖力极强,一旦进入自然水域,给防除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目前,福寿螺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已有广泛分布,适应性强,仍然在不断北移。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名单。

一、福寿螺特征

福寿螺外观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差异,记住这四点:黄、脆、扁、大,很容易分辨出来。

1.福寿螺的外壳颜色呈黄色,田螺的外壳颜色则为青褐色;

2.福寿螺壳薄较脆,螺口大,壳口无黑色框边,田螺壳口有黑色框边;

3.福寿螺椎尾较平而短促,田螺的椎尾长而尖;

4.福寿螺个体较田螺大。

二、福寿螺卵特征

福寿螺卵呈圆形,直径2毫米,初产卵为粉红色或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5天后变为灰白色或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卵块可达千粒以上。

福寿螺防控和灭杀方案:福寿螺以水稻、茭白、荷花等水生农作植物叶片为食,繁殖量巨大惊人,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繁殖期分布河道堤岸的鲜艳卵块,严重影响河道驳岸市容环境整洁;如食用未经高温加工的福寿螺,易感染寄生虫,危害健康。根据福寿螺生物习性和生长规律,应采取多种防控措施综合施策,以取得高效的防控效果。

一、河道、沟渠等发生区域

1.对河道、沟渠等发生区域,组织开展人工捡螺、卵块铲除工作。

2.加强河道清洁管理。定期清除岸边螺卵和漂浮水草,防止卵块和成螺、幼螺随水草漂移传播。

3.在河道中采用天敌引入技术,按照河道生物种群结构适度投放本地鲤鱼、青鱼、河蟹、中华鳖等,对福寿螺种群或螺卵进行控制。

4.福寿螺发生区的河道淤泥不得运到其他河道处进行落干。

5.在农田灌溉和河道开闸上严格把好进排水关,设置拦截网,避免因灌溉或进水时外河中的福寿螺进入。

二、农田发生区域

1.农田发生区域,利用水旱轮作自然灭螺,旱作期1个月以上可以有效杀灭田间残留福寿螺;或者在水稻生产前期,即在螺卵盛孵期,利用幼螺抗性差的特点,稻田适当脱水露田几天,以消灭福寿螺幼螺。

2.在农田中人工插木桩、竹片等方式引诱福寿螺产卵并集中铲毁。

3.选择针对性防治药剂诱杀成螺。当稻田每平方米有2~3头螺以上时,可用药防治:1在水稻移栽前7天,每亩撒石灰25kg,或移栽前3天每亩用5%阿维菌素乳油100mL对水15kg喷雾防治,施药后保持浅水3~7天。2稻田搁田期间,每亩施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密达)0.5~0.75kg,拌细沙土5~10kg撒施,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3~5天。3稻田附近沟渠可每亩均匀撒施茶籽饼10kg灭杀福寿螺。

4.在稻田、水产养殖池塘主要进出水口设置拦截网,防止福寿螺扩散。

5.冬季时,可排干闲置水田,修整田埂,铲除田边杂草,结合冬修水利,整治河沟渠道,清理畦边杂草,破坏其越冬产卵场所。

6.加强检疫监控管理,未发生区禁止人为引入饲养,对发生区则要防止人为向外扩散。

农田发生区域建议多采用物理或生物方法进行防控,尽量减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