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330411JD090000/2019-138776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布单位:油车港镇 |
生成日期:2019-09-04 09:40:22 | 文号: | 来源:孟金根 |
莳公荡 | |||||||
|
|||||||
莳公荡,一个水域面积约500亩的小湖泊,这儿的人将“湖”唤作“荡”的,它位于油车港镇东北角,它的南边是池湾村的严家埭,东边是千金寺村的边家汇,北边是千金寺村的塘家圩,西边是千金寺村的鲍甸村。这个荡在清末编纂的《闻川志稿》里名为“莳公荡”,为什么用此名呢?大概与取名“官荡”一样吧,在古代是“官府”的,所以带了个“公”字。据史书记载,嘉兴市境历经南朝各代屯田开发,至唐中期嘉兴屯区曾分设27屯,环绕半个太湖,湖海江浦水利大兴。至晚唐、五代,逐步形成“五里或七里一纵浦,七里或十里一横塘”的塘浦圩田体系。从北宋起至南宋时期,塘浦圩田系统遭至破坏,主要是一批豪强巨族大肆围湖垦殖,侵占水道水体,围湖造田。从借口屯围、侵夺濒湖浅滩、创置所谓“坝田”,发展到凭借权势公然涸水为田;从包占草滩水荡,发展到围垦江湖水道。当时朝廷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下令将一些湖荡收归为官府所有,以抵制豪强巨族的势力。本镇境内的“南官荡”、“北官荡”就因此而得名。莳公荡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从豪强手中收归“国”有而得名?未可知。
不过,不知从何时起,“莳公荡”变成了“是弓荡”,且带上了神秘的色彩,在荡周边乡村流传开来,相传至今。 为什么荡名要变成了“是弓”呢?传说是这样的: 在这个荡的东北有一个村庄叫“千金寺”,住在那儿的村民一半姓“边”一半姓“俞”。也真巧,本地方言“寺”与“池”同音,“边”和“俞”合起来刚好与“鳊鱼”同音。于是“边俞”就成了“池”里养的“鳊鱼”。 在这个村的北边有一条小河叫“缪家漯”,南边有一只浜名“缪家浜”,而这“缪”字本地方言说成“猫”。这样就巧了,“寺(池)”里养着“边俞(鳊鱼)”,池的南北有两只猫整天窥视着池里的鱼,“寺”里的“边俞”就不得安宁了,据说那个村终是不兴旺。 怎样才能保护“寺”里的“边俞”?有人就从荡名上做起了文章,把荡名取成“是弓”。这样,这把弓就能把池边窥视着“边俞”的猫给吓跑。自从取名为“是弓荡”这个名字后,那个村就渐渐兴旺起来了。 传说是传说,不过我真佩服先人的想像力。“是弓”真是太形像,太贴切了。 这个荡的形状接近于搭上箭且拉开的弓,东面似弓身,西面似弓弦。荡的东南角有一条小河名东王港,东北角有一条小河名麦西港,好似弓外翘的部分。一条鲍甸港从荡中间纵深穿过,恰似一支箭。 荡名的传说,也寄托着先人对平安生活的向往。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