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这家美容美发店的会员卡在我这里没丢,先前也没用过,但卡里就有1000多元钱不见了,店里还说是我胡闹。”近日,市民李女士气呼呼地跑到区消保委投诉,请区消保委帮忙维权。
接到李女士的投诉后,区消保委工作人员也觉得纳闷。近年来,会员制消费模式因超低折扣、超多优惠等原因,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不顾消费风险趋之若鹜办理。而在以往,区消保委接到的投诉主要是办卡容易退卡难、消费未完店关门、老卡新店不认账等情况。这种“卡在手,钱没了”的类似于电信诈骗的消费纠纷,工作人员还是第一次碰到。
据李女士介绍,前几天,她来到秀洲区某美容美发店消费时,发现自己会员卡上的余额无缘无故少了1000多元,通过查询店里的消费记录,电脑上显示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她的卡曾在店里消费过。对此,李女士向店家明确表示自己当时并没有来此消费,可店方坚持“消费记录不会出错”。由于双方各执一词,最终不欢而散。李女士觉得利益受损,就投诉到了区消保委。
接到投诉后,区消保委工作人员首先向李女士详细询问了她在办理会员卡时使用的姓名和预留的联系电话等关键信息,然后赶往店家进行现场核实。
在该美容美发店,店老板打开电脑上的会员管理系统,输入了李女士的姓名。这时,会员管理系统竟然跳出两个同名同姓的会员账号,不过两个账号后面信息栏里的预留电话并不一样,其中有一个是李女士的。随后,店员也回想起来,在6月份的一个晚上,有位顾客结账的时候,直接报了自己的会员卡姓名,店员输入姓名后,在没有认真核对的情况下,扣了李女士会员账户里的1000多元消费金额。
至此,李女士会员卡内金额无故消失的原因终于明了。店老板当场将被误扣的金额充回了李女士的账户,并向李女士表达了诚挚的歉意。另外,店老板也表示,今后店里也会加强员工责任心教育,在会员结账时,仔细核对会员姓名和预留电话等关键信息,避免出现低级错误,给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同一家店里出现同名同姓的会员,这种概率还是存在的。”区消保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后来在详细询问后得知,李女士在办理会员卡时所留的电话,是一个她很少使用的手机号,所以6月份的时候,虽然店家向她发送了短信扣费提醒,但她并没有注意到这条信息。
对于该起纠纷,区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办理会员卡时,一方面要注意个人隐私保密,避免有人冒用自己的姓名或联系方式等会员信息;另一方面,在预留联系方式时,最好是自己常用的手机号,这样才能及时掌握会员卡消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