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镇、街道 > 油车港镇 > 魅力油车港 > 油车港故事
索引号:330411JD090000/2019-138765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油车港镇
生成日期:2019-08-21 11:15:12 文号: 来源:于能
古渡马厍汇志士龚宝铨
发布日期: 2019- 08- 21 11: 15 浏览次数:

   1933年,嘉兴城内矗立起一座峻秀的纪念塔,这是由褚辅成、陆初觉等人发起而建造的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塔,以纪念嘉兴参加辛亥革命的七位先烈,其中一位就是龚宝铨先生。龚宝铨是何许人?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人已经开始淡忘。但是,但凡研究辛亥革命史乃至文化史,都回避不了龚宝铨先生。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亲自给龚宝铨写传记;龚宝铨和鲁迅、钱玄同、许寿裳、朱希祖、周作人等是好朋友;龚宝铨和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蔡元培等都是一起战斗的革命同志。仅仅这些,我们就可以从中一窥龚宝铨的为人和事业了。

  

  龚宝铨(18861922),原名国元,字未生,号薇生、味荪、味生,别号独念和尚,嘉兴人。祖籍上海南汇,清乾隆时(一说太平天国后)其祖辈九牧迁居嘉兴,世居马厍汇。

  马厍现在是油车港镇政府所在地。据《嘉兴市志》:马厍在市城北郊7公里,栖真寺西南3公里处,呈东西向一字街。《嘉兴新志》载:旧称苜蓿湾,亦称买纱汇。后来讹成了马厍汇。唐人有落日行吟芳草畔,夕阳古渡苜蓿湾的诗句,夕阳、古渡、芳草、流水、人家,想必从前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开着紫色花朵的苜蓿地,那是如何的美丽。而少年龚宝铨就出生在这灵秀的水乡,他的故居至今仍颤巍巍地立在市河之边。

  1129日,太阳很早就出来了。市文物保护所一行要去马厍考察龚宝铨故居的现状。但是在这天的风和日丽中,我总觉得有一丝淡淡的说不出来的感觉,后来当我站在龚宝铨故居前,才发现那可能是一丝寂寞和叹息。这是冬天的一个上午,我们出嘉兴城,往北再往北,在现在发达的交通体系下,半小时左右的车程,就到了马厍。

  马厍的老街上,大饼油条店、鱼摊、肉店、杂货店依然挨挨挤挤地热闹着,在一家药店后面,就是龚宝铨先生的故居了。龚家原先一直以中医中药为业,根据秘方所制的药酒,名闻江南。龚宝铨的父亲龚寿人,当年也继承了祖业,母亲吴氏是吴爽亭的小女儿,出自文学绘画世家,所以龚宝铨自幼受母亲的熏陶和影响也喜欢文史,但后来却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老宅前的药店倒是承继了龚家药铺的影子,让人恍惚间想起了旧事。店主人听说市文保所要进去考察,热情地引我们穿过店堂,开了老宅的门。那是以前江南随处可见的一处民居,北边和西边的房子连在一起,有两层楼高。推开北边高高大大的落地木格门,就是药房了;而南边则是当年生活起居的地方。两排楼房环抱之地是一个小院子,灌木野草杂乱无章地疯长着。

  市文保所所长方包清在仔细查看了故居楼上楼下的情况后说相对一般的民国建筑来说,龚宝铨故居保存得不错。还有隔壁龚宝铨妹夫张绍忠的故居也保存得不错。张绍忠也是马厍的一位名人他在1928年到浙江大学创办了物理系,成为浙大物理系的奠基人。抗战期间,他担任浙大教务长,负责西迁工作,使浙大学生在流亡中得以继续学业。

  龚宝铨是被遗忘的辛亥革命风云人物,主要是故世时年纪不大。这个情况我们不能再漠视下去了。因为不论在辛亥革命史还是在文化史上、文化传承上,龚宝铨都在嘉兴具有某种典型性。同去的市作协副主席薛荣多次探望过龚宝铨故居,他呼吁要妥善保护龚宝铨故居。他说,“100年前,在耕读传家的传统中,西风东渐,龚东渡日本求学,为了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他和那个时代的一批志士仁人,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作出自己的牺牲。龚宝铨又是那样年轻,东渡日本时才17岁,却已经是个职业革命家了。

   

  薛荣认为,龚宝铨就是梁启超的名篇《少年中国说》中的那个充满朝气和力量的少年,龚宝铨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历史紧要关头时一个青年的热血情怀,而这样一个嘉兴人,一个栖真人,一个马厍人,我们把他遗忘是不应该的。

  

  我们来粗略地看一下龚宝铨的事迹:

  龚宝铨是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在辛亥革命的前十年时间里,艰苦卓绝地从事着为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工作;1912年起又担任浙江图书馆副馆长、馆长,曾刊印章太炎的《章氏丛书》,派人去北京抄录《四库全书》,为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龚宝铨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肄业于秀水学堂;

  1902年,年轻的龚宝铨留学日本,开始立志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

  1903年,为反对俄国吞并东北的阴谋,他在日本东京和黄兴、陶成章、钮永建、杨笃生等成立拒俄义勇队,后来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

  1904年回国后,龚宝铨在上海与蔡元培、陶成章等创立光复会。光复会后来和同盟会合并,所以龚宝铨在1905年加入了同盟会。之后,他和徐锡麟、陶成章一起联络会党,建立了著名的绍兴大通学堂,作为革命据点。

  1906年,龚宝铨又和陶成章一起去安徽芜湖中学堂,以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还有许多许多,但列举的这些已足够说明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青年在当时民族危亡之际的革命成就了。

  章太炎在《龚未生事略》中说自己的这位爱婿:未生名宝铨,嘉兴人。未冠,值义和团之变,即有光复志。游学日本 以争俄约,与黄克强、钮惕生、杨笃生、陶焕卿、汤尔和相集为军国民教育会,与上海言光复者相应……十一年六月以时疾卒,年三十七,同志哭之皆失声……”

  龚宝铨少年慷慨,顾不甚循礼法,在章太炎代拟的《龚未生平生大略》手稿中,他用龚宝铨的语气说自揆生平,虽无奇烈伟业,见利不惑,临难不挠,有足以自慰者……余虽不敏,然自倡意改革以来,无役不与,其间苦心调剂,阴为筹画者亦多矣……”这也是当时革命党人对龚宝铨的评价吧。

   

  

  再说一个小故事,很有意思。当年轻的龚宝铨在日本求学,从事革命党人活动时,他把自己的婚事也悄悄地办妥了。当时是怎样操办的呢?我们现在从章太炎的儿子章导的回忆中可以窥见一二:三姊说,有一天太炎先生带了大姊、三姊、龚未生一起去饭馆共进便餐。餐后,太炎只带了三姊回寓所。三姊奇怪地问,为什么大姊不一起回去?太炎说,大姊随未生去了。三姊才知道这顿饭是龚宝铨与大姊的成亲婚宴,如此简陋,实出意外。

  这就是一位革命者的婚事。可惜龚宝铨这位夫人章爻爻在19159月,因为袁世凯囚禁章太炎,她愤而自缢于北京寓所。龚宝铨后来续娶褚辅成的侄女褚明颖为妻。

  

  让我们再回到现在。对龚宝铨故居的保护事宜,油车港镇领导介绍说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对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建筑,一般都不拆除。下一步,准备对镇上的名人故居或老宅进行修缮,保护起来。没有文化的城镇是没有生命力的,最近镇里已经对龚宝铨故居进行了保护,油车港还有二三十处的古桥,村里志愿者队也进行看护。从另一个角度看,名人文化对提高油车港知名度也是有好处的。

  市文保所所长方包清说目前龚宝铨故居的格局、面貌都还可以,木构件、梁架结构都不错。但是对故居的外围环境也要整修,要有个保护修缮规划,比如保护线划到哪里?故居边上不能再造房子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先把故居设立为市级文保单位,当然这还需要做很多具体的工作。

  油车港镇文教卫助理员、画家缪惠新目前具体负责有关龚宝铨故居的保护事宜,他说:为了成立故居,前期的文字资料、实物、和龚氏家族老照片的整理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在故居中还发现了佛经等书。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与光复会矛盾日深,《龚未生平生大略》说:时同盟、光复二会嫌隙滋甚,而趋势者都归同盟会,一日或二三千人,同盟旧人亦为其所陵轹,余益无意于世事矣。龚宝铨顾全大局,努力调停却没有奏效,因而逐渐退避。好友陶成章被刺后,他痛惜不已,于是脱离政治活动,研究佛学,自号独念和尚。这也是故居中发现佛经的来历吧。缪惠新说在清理故居所存衣物中,还发现了一条蟒袍,以及许多英文书、老照片等物件,这些东西现在都已妥善保管起来。

  市文保所副所长徐信在勘察故居后说:嘉兴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对文物保护是一次机遇,也起了推动作用。市本级及两个区的名人故居很多,所以我们到市本级周边农村去摸底,力图将工作做得扎实一点,把应该发掘的发掘出来。

  徐信认为嘉兴是一座文化深厚的城市,周边农村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及名人故居,而对龚宝铨故居,这几年文保部门一直在关注。徐信说成为市级文保单位将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因为这是清末民初的房子,到现在也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由于房子在偏僻农村,目前没有受到城市建设开发的影响而保留下来是值得庆幸的。希望政府对这一块,不但是单体保护而且包括周边环境、周围水系等风貌都要加强整体保护。包括边上的张绍忠故居也很有必要保护起来,在适当时候进行维修。今后还可以适当陈列、开放,以龚宝铨为主,家族为面,逐渐铺开,把这一段历史有机联系起来。

  

  对成立故居的事,我没多大意见。现居湖州的龚肇智开门见山说道。龚肇智今年74岁,龚宝铨是他的四伯,他说父亲龚宝镇(菊生)排行第十,宝铨伯是第四。我们第二代除了一个堂姐和堂妹外,只有我了。现在马厍还有我三姑姑的一个孙女,也已经七十八九岁了。

  对马厍充满感情的龚肇智今年夏天还回来过两次。2005年,龚肇智去绍兴参加大通学堂成立100周年的纪念会,他说,碰到的都是老一辈的辛亥革命的后辈们,因为四伯后来淡出了政治活动,加上早逝,所以大家都遗憾龚宝铨的史料不多。

  薛荣说把龚宝铨家族放在整个历史大格局下看,具有一种盆景式的微缩,所以具有典型性。其实从大嘉兴角度来说,我们也有许多可以挖掘的人物,就以油车港为例,就有张绍忠、顾作之等。

  薛荣认为成立龚宝铨故居可以让嘉兴的文化版图上留一个亮点。只有让整个嘉兴的文化圈有密密麻麻的亮点,让嘉兴有一个平面化的展示,然后才会使嘉兴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丰富起来,厚重起来。保证文化的传承,才保证了嘉兴在中国未来文化发展中的一席之地。他说故居这种东西说没了就没了,历史这时候不呼应,并不意味着将来不呼应。清末民初老房子的保护,江南古镇的保护,是要靠实力来支撑的,可以放在文化大产业下去做。嘉兴这个地方就像一本非常厚重的历史大书,翻开一页还有下一页;翻开下一页,还有下一页,这就是嘉兴不同于一般的地方。

  少年慷慨而平生见利不惑、临难不挠,这就是龚宝铨先生,他值得我们纪念。

  龚宝铨手迹原件由龚家后人龚肇智先生提供,谨致谢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