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白腐病在20世纪被列为葡萄四大病害之一。白腐病的流行因高温、高湿、高产和通风不良等因素有关,葡萄白腐病又称为枯脚病、穗烂病、黑心病,主要在果穗和枝梢上为害,叶片受害较少。一般年份,果实损失达15%-20%,严重时可达60%以上。
穗轴和小果梗易发病,初期产生淡褐色、不规则腐烂斑。潮湿时,果面上形成灰白色的小粒点(白腐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果粒逐渐皱缩。用手轻轻振动,会有果粒掉下。枝干受害,初期为淡褐色的病斑,触碰有黏滑感。后期,病斑环绕枝干一周,中部凹陷。
不同品种感抗差异比较大。欧亚品种易感病,欧美杂种较抗病。
一、与房枯病的区别
1、房枯病果粒形成的僵果,振动不易脱落;而白腐病病粒,经振动易脱落。
2、潮湿条件下,房枯病上着生黑色小粒点,白腐病则着生白色小粒点。
3、叶片上表现,房枯病病叶上初期生成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期扩大、上有轮纹;白腐病初期多在叶尖、叶缘或伤口处发生,为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后向叶片中部蔓延,形成轮纹状的斑块。
二、发病条件
1、靠近地面的部位易感病。土壤是白腐病菌的越冬场所,也是春季病菌的主要来源。相对于棚架,篱架更易发病;离地面较近的果串更易得病。
2、高温、高湿、高产,多雨突变晴热高温等天气发病重(主要挂果多,完熟慢,不能及时采摘,压垮了树势,同时跟密度高,通风不良有很大关系),葡萄白腐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26℃到30℃为最适发病温度,连续的阴雨天有利于该病的发生。通风不良的果园,发病重。一年中有两次发病高峰期,一是幼果期,二是转色后至采收,这段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月至8月。
3、伤口、气孔、水孔易进入。气孔、伤口是白腐病病菌进入植物体的重要通道。雹灾后的伤口、病虫危害的伤口及风雨后形成的伤口,是白腐病侵染的通道。
4、着色期、含糖量高易发病。白腐病菌喜糖,成熟、糖分高的果粒易感病,特别是转色后至收获前这个阶段。
三、防治关键:减少病菌来源
1、采用较高架式,提高结果部位。
2、病穗、病枝尽快清理出园外,及时喷药预防和控制侵染源的传播。
四、推荐用药方案
1、重点在于预防。未发病时,特别是在雨后爆晴天气,可用福美双、代森锰锌。
2、发病初期,药剂可选择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先正达爱苗),或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或氟硅唑,或戊菌唑,或四氟醚唑效果也不错。
五、剪除部分高产果,增强树势。
资料仅供参考,关键在于自己实践中的进一步操作和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