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索引号: | 330411ZF220000/2017-104609 | 有效性: | |
---|---|---|---|
发布单位: | 区司法局 | 生成日期: | 2017-08-10 08:52:39 |
文号: | 来源: | 区司法局 | |
主题分类: |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
索引号: | 主动公开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单位: | 区司法局 |
生成日期: | 2017-08-10 08:52:39 |
文号: | |
来源: | 区司法局 |
房屋拆迁对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件好事,既可改善居住环境,也能提升生活质量,但在王江泾镇,有人在房屋评估过程中,多次阻挠工作组开展工作。这是为何?
先开店后看病
妹妹慷慨相助
2000年,王江泾镇某村村民闻某明在嘉兴市区少年路一带开了一家服装店,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妹妹借了7万元。之后闻某明的店逐渐上了轨道,2005年,闻某明主动归还妹妹3万元,并承诺过阵子等生意再好些,归还余下的4万元。
本来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闻某明突然得了大病,需要大笔资金医治。家里的存款很快用完了,妻子阿敏将服装店关了,筹钱给丈夫看病。闻某明的病情不见好转,无奈之下,阿敏又向闻的妹妹借了3万元应急。不料,闻某明病情继续恶化,不幸在2008年病故。
闻某明去世后,留下了7万元的债务,这也就留下了纠纷隐患。
10多年前的欠款
没了凭据难要回
失去顶梁柱,阿敏和20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小姑子了解嫂子家的实际情况,2010年之前,一直没提过还钱的事情。
2010年8月,小姑子的女儿上大学需要钱交学费,她第一次向嫂子阿敏提出还钱的事,但怎么也没想到,阿敏会这么对她说:“我向你借了3万元给你哥哥看病我承认的,但你说你哥哥另外还欠你4万元,我是不知道的,你也拿不出欠条,我怎么还钱?”
小姑子一下子蒙了,好心借钱给哥哥创业,现在居然收不回来。此后,双方一直为这事争吵,往日的亲情也在争吵中渐渐消失。
小姑子多次要求还钱,但由于金额上有争议,债务一直没能了结。
房屋评估遇阻
想拆迁先还钱
2014年,闻某明家纳入土地复耕规划,房屋面临拆迁,评估组上门进行评估时,阿敏的小姑子出面阻拦,再次与阿敏发生冲突。评估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评估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无果后,找到了镇调委会调解员老王,希望老王能够通过调解的方式化解她们的矛盾,使得评估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老王来到闻家后,并没急着找闻某明的妹妹一起参与调解,而是先与阿敏进行单独谈话。老王指出:“妹妹在哥哥最需要钱的时候,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两次毫不犹豫地拿钱出来,你们实在不应该忘了这份情。虽然没有欠款凭证,但有多个证人能够证明闻某明借款开店这一事实。”
经过老王苦口婆心地反复讲解,阿敏终于松口:“我承认我知道我老公向他妹妹借过钱,也知道应该是还没还清,但具体数额是多少我不清楚。一下子叫我还7万元,我还不出来呀!”
见阿敏终于承认借钱这一事实,老王抓住时机,找来了闻某明的妹妹。闻的妹妹一到就对老王说:“这些钱,前前后后都快14年了,现在要拆迁了还不还,等拆迁以后更加要不回来了,老娘舅你今天要评评理啊!”
循序渐进调解
终于柳暗花明
老王表示能理解闻某明妹妹的心情,但阿敏家现在条件确实不宽裕,闻某明去世后阿敏生活没了依靠,虽然儿子现在已经工作,可收入并不高,作为小姑子还是要体谅,借的钱确实应该还,希望她能够心平气和来面对。
老王反复做双方的工作,最后闻某明的妹妹表态:“现在总共还有7万元没还,但我自己也不好,当时没要求写借条,这7万元嫂子你肯定也知道的,我们也不要吵了,今天老娘舅在,你就一次性还我6万元,你看行不行?”
老王听了这个方案后,又再次劝解阿敏,最终阿敏认可了这个方案。
长达14年的债务终于算清了,阿敏家的房子也评估好了,老王真心希望日后双方能够多走动,恢复往日的情谊。
(文中双方当事人系化名)
老娘舅感言
这起纠纷的关键就是当年借钱时没有写借据,过了14年后双方各执一词,借出去的钱难要回。调解员提醒,遇到较大数额的经济往来一定要保留足够的证据,对双方都有好处。